小年的“味道”
这个冬天很冷,这个冬天很“霾”,天天见不到太阳,让人心情压抑。
昨天腊月二十二(2013年2月2日),“霾”散天晴,久违的太阳露出了笑脸,气温升到零上2度,顿时让人有种“吹面不寒杨柳风”的感觉。
春天的脚步越来越近啦!今天过小年,气温继续回升,心情也好起来,现代文明带来的“雾霾”终于离去,民间传统节日——小年的味道在人间弥漫,心情豁然被清澈的空间感动。回想记忆中母亲带我们过小年的往事,很留恋,很温馨!
小年是民间祭灶日,据说“男不拜月,女不祭灶”,因此祭灶只限于男子。可我们辽西没有这些“讲究”。小时候,都是母亲带着我们送“灶王爷上西天”。
听母亲讲,灶王爷爷、灶王奶奶是玉皇大帝在每家派驻的两位神仙。相传灶王原来是一个叫张魁的富家子弟,曾娶一贤慧女子高兰英为妻,后又体弃续娶李海棠。李氏好吃懒做,不久就把张家财产挥霍一空,改嫁他人。张魁家境败落,又遭火灾,双目失明.沦为乞丐。
一天,他乞讨到一户人家,主人请他到灶间,给他做热汤热饭。后发现施饭者就是他休弃的妻子高兰英,羞愧难当,碰死灶前,被姜太公封为灶王爷爷,高兰英死后,也就名正言顺当上了灶王奶奶。
这对夫妻监督考察每一家一年的所作所为,到了腊月二十三日这一天,上天向玉皇大帝汇报,玉皇大帝根据汇报来决定下一年对这家是奖励还是处罚,除夕夜再回来继续监督这家的作为。祭灶日,实际是各家欢送灶神上天的日子。
农村的灶王都供在外屋挨着锅台的墙上,我家也是如此。这天,母亲把里屋、外屋、当院都打扫得干干净净,到了掌灯时分,在灶王像前地下放一张桌子,摆上供果香烛,用秫秸扎成的马、小鸡,用剪子铰两个褡裢似的纸袋,一个里面装的是马的草料和豆子,一个里面装的是灶王爷的盘缠和干粮,再恭恭敬敬把已经被烟火熏得黑黢黢的灶王夫妇神像取下来,用小锅白糖在灶王的嘴边糊一圈,这样就他就不能在玉帝面前说坏话了。
母亲边叨念着:“灶王爷上西天,好话多说,赖话瞒着”,边将旧灶君像和马、小鸡,纸袋一起焚化。然后叫我们在院里放几个“二踢脚”送灶王爷爷奶奶上路。一直等到“贴红”那天,在原来的位置上换上新像,到除夕晚上零点“接神”,再把灶王爷爷奶奶接回来。
过了小年以后,人们开始打扫庭院、居室,清除积垢,置办年货,制作节日食品,一直要忙到除夕。所以小年被视为过大年的开端
过去东北三省的人比较注重过小年,现在因为人员的流动比较大,过小年比以前少了。
小年从人们的记忆中淡出了吗?没有。农村人、老年人仍旧在农历的十二月二十三日过小年。老一辈仍旧渴望着过小年后、出门在外的儿女们陆续地回家团聚。可能有些中国人不会知道小年“送灶王爷上天”那档子事儿。对诸如“情人节”、“平安夜”之类的“洋节”津津乐道。
过小年是一种民俗文化,那些传说、那些过程,维系着人与人之间的朴素感情,承载着民族文化的源远流长!
我是农村人,始终有着永不松弛的农村情结,喜欢“小年”的味道,这种味道给人们带来一种语言不能准确形容的眷恋、温馨。农村不仅是十三亿民众的口粮基地,而且源于农村的传统文化和民间习俗,任何时候都是我们民族文化的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