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坐“二等车”的回味
上个世纪的八十年代后期,我在上虞真美日化厂工作,曾随我的师傅朱文龙多次去过江苏的海门。海门玻璃厂是我们厂的业务单位,他们为我们配套生产膏霜类化妆品玻璃磁瓶,海门玻璃厂开在三厂镇。
在九十年代初期,我自己下海开厂的时候也曾经去过几趟。
当年我们到海门都是乘坐汽车去的,汽车必须在长江渡口摆渡,轮渡江北的。
每次车到渡口排队,我总能见到渡口的码头上,车来人往,川流不息,一派繁忙的景像。
等待过江的各种各样、大大小小的汽车一辆接着一辆排着长长的队伍,装载着旅客和货物的车子随着车流缓缓地鱼贯而入直接驶到渡轮上。偌大的渡轮上,一辆辆汽车停靠摆放、整齐有序。
轮渡在汹涌波涛的长江中稳稳前行。我常常站在甲板上眺望,浩翰的江面尽收眼前。江上的凉风扑面吹来,江水呈现的是黄色而浑浊。
我要到达的地方是海门的青龙港。
据史料记载,海门的历史上最长的渡口当属青龙港,青龙港形成于清乾隆年间(公元1736-1795年),时有零散船只往来于江南之间。清光绪十四年(公元1888年)正式建轮埠码头并通航。
青龙港是苏北地区通往上海的重要港口,各种货物和各等人员要从熙熙攘攘的青龙港进出,若干年前,它曾经是海门最热闹的地方,也是海门人跨过长江的最重要的节点。
青龙港在上个世纪八十至九十年代年旅客流量达到了300万人次之多。后来由于长江北支航道淤沙和海门港汽渡码头的开航,青龙港已于1999年4月5日正式关闭。
我记得从青龙港上岸之后去海门,乘坐的是“二等车”。
那时是没有出租车的,更没有什么私家车。当年的海门公共交通也不发达,农村里缺少公共汽车运输。而且港口的道路也处在乡村田间,又小又窄,因此,自行车弥补了公交车的不足。
许多外地人过来办事或走亲访友,包括本地人回家,来回港口基本上乘坐的都是“二等车”。
“二等车”是当年海门、启东和崇明等地的一道独特的风景。
何谓“二等车”?“二等车”其实就是自行车,是那种二八大杠的重磅自行车。
那时候没有现在22、24、26寸的型号,全是28型的,车体很重,车架很高,轱辘很大的那种。
自行车,海门人叫“脚踏车”,这与我们上虞人的叫法是一样的。但只有用于载客运行的自行车海门人才叫“二等车”。
自行车,曾几何时,它是中国老百姓最显著的行头,也曾被称为中国家庭的“三大件”之一。
在我们中国这个自行车大国,无论是再大的城市还是最偏僻的山村,不管走到那里什么地方,哪怕是走在一条羊肠小道上,你有可能看不到别的车子行驶,但一定能看得见自行车的通行。
但是海门人却别出心裁地把自行车当作了主要的公共交通工具,并称之谓“二等车”。
他们在载重自行车的书包架上,另加一块木板用螺丝固定着,比原配的书包架要长一些,后面可以坐上两个人。木板上再铺上棉絮垫子做成了一个平平软软的舒适座位,后来还有人铺上了海绵甚至加上了弹簧座垫的。
然后在三角架中的空档处,再特制一个与三角架大小尺寸的花纹布袋做成车袋,以便踏二等车人放置饭盒、茶水瓶等杂物。
他们还在自行车的后天心两侧,以毛竹片爿连至书包架,设置让旅客踏脚的板块,后来全改制成了铁板踏脚。
这种改造后用作搭乘旅客和搭运货物的载重自行车,海门人叫作“二等车”,大家也跟随着叫“二等车”。
“二等车”除了载带人之外,还用它替代人力运输货物,这是当年海门人相当便捷又非常重要的交通运输工具。
海门人对“二等车”的功能真是发挥到了极致,不但骑车带人,还让它使用到了生产和生活的各个方面。
当我看到海门的农民骑着自行车下地送粪,后架上一边一只搁放着粪桶,竟能在田间地头轻松地自由穿行,再窄再狭再曲折的田埂都行走自如,我不得不赞叹他们的好本事。
有人甚至还用自行车驮运水缸在乡间土路,那个圆滚滚滑溜溜的大家伙尽然能被牢固地捆绑在自行车上,这简直是奇迹,更令我叹为观止!
在海门,港口、车站、码头,各处乡镇集市的交通要道上,都有许多踏“二等车”人,是“二等车”聚集的地方。他们以骑车带人谋生。
为了让客人能一眼相中自己的“二等车”,有些接客的“二等车”被装扮得非常漂亮。
“二等车”的车架下套有一个三角状的车袋,绣着飞禽走兽或其他一些图案,袋里可装客人的零星东西。
而车后座的装饰更是华丽缤纷,几乎每辆“二等车”的坐垫色彩都不一样,坐垫的面上,不是绣个大大的“喜”字,就是绣个“寿”字,反正绣的是吉利的字;坐垫四边图案有青山绿水,有田野风光,也有都市风情等。而四边则是或大红或金黄色的流苏。
再讲究一点的还会坠着几只铜铃,车一动,就发出悦耳的声音,甚是好听。
车主们虽然大多文化程度不高,然而对车的装饰却散发出浓郁而温馨的艺术灵气。
那些踏“二等车”的人,但见有客人到来,便会蜂涌而上热情地围拢过来。车主笑脸相迎,个个都说自己的车好,坐上后保你开心的话,弄得你是不知所措,不知选择那辆车才好。
当彼此谈妥价格之后,车主便高高兴兴地立即驮载着客人上路。
踏“二等车”的人,既有专门接送客人以此为职业的,也有农闲时寻点活络铜钿的农民,但大多都是身强力壮的骑手。
其中不乏心灵嘴巧、善解人意的人,那真犹如遇上“导游”了一般,乘坐“二等车”的客人,在路上一点也不乏味。
乘坐了好多次的“二等车”,我感觉凡踏“二等车”的人,车技都是相当好的。不管是在平坦的大路,还是在转弯抹角坑凹不平的小道,无论是穿大街,还是过小巷,都是能够非常熟练地骑车带人的。
我乘坐过好多次的“二等车”,有时在路途中要经过一些狭狭窄窄、高高低低的地段,间或还会遇上排水沟上架设着窄窄石条的“旱桥”,但踏“二等车”的人居然也照样能不摇不晃如履平地般通过。
这车技不由我不佩服!
据说,为了对客人负责,他们踏“二等车”也是要经过严格考试的,要领到公安部门颁发的“搭客证”,才准予骑车带人运载客人。
他们也有统一的车票可以给你的回单位报销。
这一切真的很有意思!
据资料记载,解放初期,木质独轮车曾是海门家庭主要的运输工具,如那个家里拥有一辆独轮车,已经是很不错了!
解放后自行车逐渐进入了每个家庭。早在1980年海门农村居民每百户就拥有自行车91辆;足见自行车对海门人的重要性。
1989年12月22日,海门县还在长江滩涂上建成了一个面积达50亩的自行车专用训练场呢!
如今汽车在海门平展宽阔的乡间公路上驰过,满眼看不尽的是农村的新景色新气象。“二等车”早已淡出了人们的视线。
想起曾经作为主要交通工具而载客的两个轮子的“二等车”,仿佛是一场遥远的梦境。过去在海门乘坐“二等车”的往事,也深深地留在了我的记忆之中。
往事如烟,难忘当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