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月廿三过小年
早晨,勿闻窗外声声鞭炮,渐次传来,不绝于耳。我突然意识到,今天巳是腊月廿三,“小年”到了。
农历腊月廿三,是我们中国人的传统节日“小年”,虽然各个地区因为风俗习惯不同日子有所差异,但大多数人还是认同这个“小年”的。
“过小年”意味着春节快要到了。
这一天也是民间的“祭灶”日,就是供奉灶王爷的日子。
民间传说腊月廿三这一天,是灶王爷上天向玉皇大帝禀报民间善恶的日子。老百姓的日常行为与做人好坏,由灶王爷主管并一笔一划都记着呢。
如果他老人家也象今天一样有博客,那一定会火爆极了,名人嘛!
过去,家家户户都会在厨房的灶台旁供奉灶王爷,灶神画像就贴在灶台旁边的墙上。
画像两边贴着一幅对联:“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
横批是“一家之主”,这表明了灶神的地位。
考究一点的人家都会设置一个灶王爷神龛。
“祭灶”大多是在腊月廿三的黄昏或入夜进行的。
祭祀的时候,先摆上糖瓜、果品等供品,然后一家人跪在灶王像前烧香叩头,再把被烟熏火燎一年的旧灶神揭下来烧掉,这就是送灶王爷上天了。
焚烧时除了一张旧灶神画像,还有一匹竹篾扎成的纸马,另外再加一些给灶王喂马的草料和杂粮。
过去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说法,因此,“祭灶”通常都是由男人致祭的。
传说灶王爷是玉皇大帝派来的一家之主,他在灶台上监视着各户人家的所作所为,每家的大事小情他都看得一清二楚,每到年终就要回到天上向玉皇大帝那儿去述职,禀报这一家人的善恶。
所以人们在每年的这一天,每家都要向灶王爷打点一下,供奉一些用饴糖和面做成的一种粘性很大的麦芽糖,想让灶王爷嘴里甜甜,祈求他老人家能够在玉皇大帝面前多说点好话,别“打小报告”,图个来年大吉大利。
待腊月廿三送走了灶王爷之后,再过七天就是大年除夕了,还要迎回灶王爷,这叫做“迎灶”。家家户户再燃香烛,摆上供品,把新请来的灶神像贴在灶上神龛里或墙上。
“祭灶”,是一项在我国民间影响很大、流传极广的习俗。
腊月廿三,送走灶神之后,从腊月廿四,各家各户就开始“掸尘”进行年终大扫除。
家庭主妇通常先把屋里的家具用被单等遮盖起来,用头巾或毛巾将头包好,然后用扫帚掸帚将屋顶和墙壁上的灰尘上下下打扫干净。
而男人们则会把被烟熏黑、熏黄的室内墙壁用石灰水涂刷一遍,让墙壁干燥后重新变白变新。
接下去就开始擦洗桌椅板凳,拆洗被褥窗帘。
然后是剪窗花贴春联。从前讲究有神必贴,每门必贴,每物必贴。而大门上的对联,则是一户人家的门面,最为重视。
还有就是大人、小孩都要洗浴、理发。
过去有一句老话叫作:“有钱没钱,剃头过年。”
这是规矩!
老辈手里的人讲:“糖瓜祭灶,新年来到;姑娘要花,小子要炮;老头儿要顶新毡帽,老太太要件新棉袄。”
过了小年,人们要采购年货添置衣裳了。
尽管是“富人过年,穷人过关”,但不管是有钱的人也好,还是没钱的人也罢,家家户户都是要过年的,只不过是过得好一点差一点的事。
因此,人们又忙着去商店、集市购买年货。大街小巷到处是一派红红火火、喜气洋洋的繁忙景象。
在我儿时的记忆里,特别盼望着过年。“起早八早”就盯着墙上的日历牌,天天瓣着手指数日子。
等吃过腊八粥,怀着美丽的憧憬,我在急切地、焦急地等待中,盼望着腊月廿三的“小年”早点到来。
“小年”终于随着冬至凛冽的寒风、漫天飞舞的雪花,姗姗而来!
“小年”这天,全家人会吃了一顿比平时丰盛的晚餐。
“小年”到了,离过年也就不远了!
几天之后,大年夜终于来临了!
“过年了!”、“过年了!”
我们三姐妹怀着阵阵喜悦,高兴得欢呼雀跃。
大年夜,我父亲也从外地探亲回来了,全家团团圆圆地欢聚在一起,围坐在八仙桌吃年夜饭吃。
这个时候家家户户红烛高照,爆竹鞭炮“噼噼啪啪”地四处响起,一片红光闪烁。
连空气中都洋溢着出香香浓浓的年味……
也许是由于年龄的关系,人到中年的我,如今对年的盼望越来越淡了。
随着小年的到来又过去,春节的脚步已越来越近,那喜庆欢乐的春节气氛也越来越浓了。
欢天喜地过大年,中国人的传统节日已经深入到了老百姓的心灵深处,渗入到了老百姓的血液里甚至每一个细胞中。也世世代代传播了几千年,并且还将永永远远地传播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