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当背篼
对小时候用过的工具、干过的事,有些,往往很难忘怀,并且一有机会,就想重操,以温习那时的酸甜苦辣,体验那时的艰辛,更加珍惜现在的生活,由此找到心理的平衡点,不再自怨自艾。
我对于背篼,就是如此。
每当看到工地上、大街上行走的背篼,就会有着非常亲近的感觉,仿佛那些靠一个背篼到城里闯生活的老老少少、男男女女,都是自己的亲人,甚至就是从前的自己。当然,现在,我的亲人们,由于交通方便、日子比以前好过了,背篼,已很少背,代之的,往往是摩托等现代化的交通工具。但曾经的劳动工具之一,背篼,还是在那些车不能到达的地方使用,照样发挥着它独特的作用。
对于背篼的记忆,是十分深刻的。小时候,我背着它打猪草、背柴,用它背东西到将近二十里的街上去卖,以换取书学费、盐巴钱,背篼,几乎与我朝夕相伴,难离形影。我用背篼背着铺盖书籍,走进了初中,读高中大学时,才用木箱、袋子之类的携带,背篼,遂渐渐远离我的生活。只是节假日回家的时候,若帮忙干活,才偶尔背背背篼。工作后,更是不需使用,背篼,只会偶尔出现在梦里,或看见背在别人的背上。即使如此,背篼,都给我非常良好的感觉,就如一个儿时的好伙伴。
背篼,往往是用竹条编织的,将竹子花成片,削得平平的,大小差不多,然后编成上大下小中空的方形,有底,桶状,做两根带子在上面,就可以背在身上了。里面装东西,用背背着,爬坡下坎,比手拿要省力得多、方便得多。背篼又有密背和稀栏背之分。背米之类的细小东西,往往用密背,一点不会渗漏;而背柴之类粗大的东西,则往往要用稀栏背,也不会掉落。也有编成椅子状的,叫“托子背篼”,那是专门拿来背小孩用的。把小孩放在里面,不走时,小孩在里面可站可坐可睡,不会翻出来,还可放些小孩用的东西;走时,背上,比抱着走路,轻松得多。若小孩撒尿,也会直接顺着缝隙流出来,对小孩,不会有大的打湿。当然,有些地方,也有用藤条来编背篼的。
我女儿还不会走路时,每当回老家,我就用“托子背篼”背她,见着乡间的一切,她高兴得在里面又蹦又跳,但没有危险。
背篼,在那种情况下,是非常实用的运载工具。
到城里生活几十年,尽管对背篼怀有深情,但由于交通方便,更兼怕笑,有辱斯文,几乎不背背篼,不管是密背还是稀栏背。
前年过年前,妻子要置办年货,见我鼓胀的肚皮,就鼓动我多动,买个背篼,采购年货等,走路,尽量不坐车,走去走回,以达锻炼之目的。我鼓起勇气背着背篼,跟在她的后面,埋着头,深怕被熟人看见。但非常奇怪,有时,越是怕被熟人看见,就会越会看见熟人。半个小时的路,竟然遇到了多个熟人,并且,平时不大爱与我打招呼的,也偏要歪过来与我寒暄。
“主任,买东西呀?”
“黄老师,你都要背背篼?”
我妻子说,这没有什么关系的,一不违法犯罪,二又方便办事,三又得到了锻炼,还不损害谁的利益,有什么不好意思的?
说着就要拿过去背。我想也是。再说,与其她背,还不如我背。
我的心里障碍渐渐消除,尽管负重,脚步还是显得轻快。
走到宽阔的路上,已冒细汗。正在这时,一辆轿车停在身边。
“老邪,你在搞哪样啊?快点上车,我送你。”
原来,是一个多年未见的大学同学。
寒暄几句后,我执意不上车。我告诉她,我要的是这个感觉,若坐车,那感觉就没有了,就失去意义了。
同学无奈,笑骂了声“犯贱”后,驾车离去。妻子见状,差点笑岔了气。我也觉得挺好玩的。
自此后,我会大胆的背背篼,不管街上有多少人,不管有没有熟人看见。
我深信,用背篼背东西走路,既可亲近背篼,又可锻炼身体,还可办事,应该是一件很不错的事。
现在的城里人,四体不勤,动则乘车,甚至耗资买私家车,助推了城市拥堵、大气污染,懒病怪病也越来越多,虽方便,但也带来了许多不得不引起高度重视的问题。
而有些生活方式,如背背篼、走路等,虽原始,但对身体是有益的,往往被我们遗弃了。个人认为,工薪阶层,有余钱,买车,还不如购置房产,绝对能保值增值。
2012年,贵州省推出了“背篼干部”,提炼出了“背篼干部精神”,号召大家向他们学习。大概说的是贵州省长顺县敦操乡的干部,由于当地山石陡峭、路途难行、土壤贫瘠、民生不便,于是,他们便在星期四这天,用“为人民服务”的背篼给老百姓背去酱油、盐巴、面条、化肥、种子这类的东西,据说是受到了老百姓的欢迎。
我虽身为贵州人,也喜欢背背篼,但总觉得有点小题大做。那里,就只有那个条件,背背篼,应该是干部群众的一种生活常态。他们不背背篼去送,难道还能坐汽车、飞机去送?非要提炼出某种精神来让大家学,我认为没有必要。没有必要而又要大张旗鼓地提倡的东西,往往会引起人们的反感,不会有好的效果。这恐怕也是时下很多昙花一现的这典型那模范打造模式的软肋吧。
上个双休日我们一家三口回了一趟老家,参加我一个侄女的婚礼,返回时,二嫂、弟媳给我们准备了一大堆香肠腊肉,坚决要我们带上。侄儿会驾摩托,但有其它要事。看着那堆香肠腊肉,盛情又难却,就有些犯愁。正欲租车时,二嫂想到了背篼,说没有必要像大款一样把钱不当回事,说完二人就忙活起来,装满了一背篼,并轮换背着给我们送到了车站,背上了车。然后,就由我负责,顺利地背到了家。
吃着亲自当背篼从老家背回的香肠腊肉,还真的别有一番喜悦在心头。
昨日早晨,又适逢星期天,新知书店小张打来电话,说我预定的图书已到,希望快点去拿,因为要过年了,进货不是很方便,要的人又多,若不抓紧,被别人拿去后,就只有等到春节过后才有了。
我这才想起,为了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书记指示我要去购买10本《十八大报告学习辅导百问》及150本胡锦涛的《报告》单行本,保证党委中心组成员人手一本《百问》,全体党员人手一本《讲话》。因为市直机关工委免费发的只是新《党章》及给每个党支部及党办的一本《百问》,远远不够。他年前就催了几次,因要搞年终决算,报账暂停,才拖延至今。
我办事,若自己辛苦点就能独立解决的,一般很少去麻烦别人。这是我一向的风格。不喜欢兴师动众、咋咋呼呼的,除非万不得已。这也许是我没有领导素质的主要原因吧,但我觉得应该如此。
我脑里动了几下,决定就有了:不麻烦驾驶员,更不麻烦其他人,单枪匹马,只需一背篼,就可搞定。因为是星期天,尽量要让别人休息。
于是,我快速在阳台上找到了好久没有用的背篼,掸掉灰尘,告别家人,大踏步朝书店走去。
很顺利。全部书放进去,刚好一背篼。
单面,有半个小时的路程。当我顶着冬日少见的太阳、冒着微汗、背着书走进单位的大门时,门卫老秦诧异得五官都几乎错位:
“主任,背的哪样啊?这不是星期天么?啷个在自己背
啊?”说着就要过来帮忙。
我应答着,谢绝了他的好意。心里却暗自高兴,不一会就背到了七楼我的办公室。
我想,我背的不仅是背篼,作为从乡下出来的我,骨子里就是一个农民,因此,我背的,更是一种文化,是一种不应该被忘却丢弃的生活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