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宜昌三峡人家
二儿子和三儿子买断后在宜昌创业并安家。二媳妇二0一一年十月喜得千金,我带老家客人到宜昌祝贺,也顺便带众人游览了宜昌市的著名五A级景点三峡人家。
一行九人(另加三个一岁半到两岁四个月的孩子不需要买票)每人在旅行社花费170元后随团,倒也不算太贵。三儿子代表他们的公司为我们这次三峡人家的游览抢先买单,让我有一种廉颇老矣必须退居二线之感。当然,看到儿子的诚挚,我内心感动。看来,幸福还是当今世界的主旋律。
二0一一年十一月十日,在宜昌葛洲坝上游的坝前码头坐上游船。脖子上挂着旅行社配发的旅游胸牌的游客,把一个偌大的船舱挤坐得满满当当。年近七旬的老嫂子一辈子与泥土打交道,从没出过远门,更没见过外面世界的风光,这次也能和电视上的人们那样去旅游而且是有导游陪伴的随团而行,让她更是欣喜异常。从建南井队赶到宜昌来的魁伟健壮的侄女婿,则荣幸地成为了我们一行人中背载沉重的装着饮水和食物旅行包的后勤保障人员。
八点整,汽笛鸣响,游船起航,缓缓朔江而上。长江的江水由于葛洲坝的阻隔而波澜不兴,异常清冽。虽值初冬时节,沿江的山峰上却还是绿树掩映,碧草茵茵,苍翠依然。峡江两岸鬼斧神工,峭壁千刃。顺江西行,长江三峡之一西陵峡的壮丽风光扑面而来。一个小时左右的航程在新奇与兴奋中度过。
来到三峡人家旅游点索道码头上岸,大伙如离弦之箭,纷纷挤往索道入口处争相乘索道上山。不一会儿,我们一行人也相继坐到了四周透明全封闭的索道吊舱里。老嫂子在坐上去的一刹那间,紧张地拉住了我的胳膊。第一次坐在索道的吊舱里于树梢和山头上飘移的滋味,让干惯了农活的她一时难以适应。我微笑给予鼓励,她才慢慢让紧张的心绪平和下来。随着吊舱在树梢的上空向山顶的移动,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斜下方的长江慢慢变成了一条飘在山谷间宛蜒曲折波光粼粼的缎带。借助索道的便利,林木遍布荆棘丛生悬崖断壁的西陵峡的山峰,也让我们骄傲地踩在了脚下。
站在索道出口处的一个用铁道枕木一样的实木建成的硕大观景平台之上,心胸为之豁然开朗。但见景点之处林木森森,薄雾轻浮,江水如练,群峰竞秀,峡江风光尽收眼底。突兀而出的酷似唐僧师徒西天取经的四块巨石,让人眼睛一亮。导游小姐介绍说,每当夕阳西照,晚霞映衬峰顶,远远望去,它们仿佛灯影戏幕上的《西游记》人物造型。灯影石即由此得名。看到其惟妙惟肖的轮廓,不得不让我们对大自然鬼斧神工的造化叹为观止。这里也就是西陵峡中著名的灯影峡了。
沿途的观光线路旁,全是用在其它景区不可多见的粗壮的实木围成的护拦,很多游览栈道也是用这样的实木凌空在绝壁上建成。这样的创意,更凸显出三峡人家景点的典雅与奢华。大概昔日“明修栈道,暗渡陈仓”历史典故中的栈道也不过如此吧。顺着观光线路绕过灯影石一路下山,真是一步一景,步步皆画,画在景中现,人在画中游。
此时,一块白色的巍然屹立于绝壁之旁如碑石一样的巨石映入眼帘。这就是长江西陵峡中中外闻名的石牌。它高40米,宽12米,厚4米,重达4300余吨。长江在这里突然右拐弯110度,形成一个巨大的月牙形。这就是长江三峡第一弯,称之为明月弯,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位于长江拐弯处南岸顶端的石牌村也因这块石牌而得名。抗日战争时期,被称之为东方的斯大林格勒保卫战就发生在这里。
导游小姐一反在其它景点轻描淡写解说之常态,浓墨重彩地向游人们介绍了曾经在石牌所发生的国军浴血抗击日本侵略军惊天地泣鬼神的悲壮故事。
抗战时期,日军侵占宜昌后,石牌便成为保卫陪都重庆的第一道门户,战略地位极为重要。如果石牌失守。日军会顺长江长驱直入攻克重庆并占领整个大西南。这样,中国就必将遭受亡国之灾。蒋介石对石牌要塞的安危极为关注,他不止一次地给六战区司令官陈诚、江防军总司令吴奇伟拍来电报,强调要死保石牌要塞。死守此要塞的第十一师师长胡琏在石牌的猎猎江风中给老父和妻子写下遗嘱,已经抱定了必死的决心。摆在他面前的只有两条路,不成功便成仁,再没有别的选择。他决心与石牌共存亡,并把师指挥所推进到离火线很近的虫客蚂包,亲临指挥。战斗之艰苦,之惨烈,之悲壮,为八年抗战中鄂西战事所绝无仅有。
国军从宜昌到石牌之间铺开,阻挡十万精锐日军空中地面猛烈炮火的进攻。几十公里长,几十公里宽的丛山峻岭间,枪弹横飞,杀声震天,每一个山头,每一条河流都在反复争夺。鲜血染红了河水,也染红了山岩。镇守石牌的国军与日本王牌陆军面对面厮杀,贴身肉搏,喋血拼刺。石头被日军的猛烈炮火打烂了,树木被打成了树桩,泥土被炮火翻了个遍,但是国军将士却象钉子钉死在石头上一样,一步也没有后退。那个挡住了10万日军西进铁蹄的石牌关隘,被我数万抗日将士的鲜血染红。胡琏将军及其英勇的国军将士用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高大的城墙,这道城墙遮挡着了尚未被日寇的侵略战火摧残的半壁江山。
石牌保卫战,彻底扭转了中国抗战的局面。此后,日军节节败退,中国人民终于迎来了抗日战争的胜利曙光。
导游小姐的讲述感动着每一个游客,只知道我们的宣传机器宣传的地道战地雷战和平型关之战的游客们,听着这些闻所未闻的抗战故事,看着现在已是葱郁秀丽风景别致的昔日战场,感慨唏嘘不已。
绕过带有沉重的历史印记的巨大石牌,来到巴王宫,这就是所说的山上人家了。巴王宫是一座雄伟巍峨的石材和木质建筑。其古朴典雅的装饰,沉稳厚重的风格,木制的机弩等大型攻防设备,让我们领略到了三峡先民的勇敢勤劳和智慧。我们走进了巴人部落,走进了一个神秘的远古时期,走进了最后一个巴王和他情人凄美的爱情故事里。
在巴王宫的作坊一条街,每一件物件和陈设,无不反映出古代巴人浓郁的生活气息。听着两位身着巴人服饰的老人弹着三弦唱着流传两千多年的“南曲”,“且看春去夏来,江风渔火渔歌唱晚”的意境油然而生。我们欣赏,我们赞美,我们倘佯。三个有时还要抱在怀里的孩子也扑在牛皮鼓和石头雕刻夸张的动物造型上,疯玩得不亦乐乎。老嫂子更是对一台木制的织布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台木制的带有文物性质的织布机,让她回忆起了她奶奶当年含辛茹苦通宵达旦织布的情景。从不喜欢照像的她端坐于织布机上,破例要我给她拍下了一张绝美的古典与现代相融和的织女图,以兹纪念。
离开巴王宫,我们又进入灯影洞。长约1500米的灯影洞幽深狭长,岩溶地貌景观奇特,地形起伏多变。一条落差达30多米的地下河的流水之声如琴鸣,如宏钟,潺潺悦耳动听。钟乳石和石笋星罗棋布,点缀其间,给人以美不胜收之感。
出得洞来,在栈道旁浓荫密蔽的木条长椅上稍事休息,一行人把旅行袋中的水果点心干粮矿泉水好好扫荡了一番。扫荡过后的最大好处是给侄女婿这个后勤保障人员大大地减轻了负担。当然,几个孩子的负重任务又时刻等待着他了。
我们进入了处处都如风景画般的龙进峡中。但见峡谷幽深,溪水清澈,植被浓郁,竹林苍翠。溪水两岸在崖壁上用粗大的实木精心铺就的游览观光栈道曲折迂回,高低错落。虽然中午,正值暖阳高照时分,由于浓密的植被和高耸的山峰之阻隔,旅游栈道上也几乎难觅太阳的踪影。
龙进溪中的乌蓬船头上,清纯漂亮的土家少女一袭红衣亭亭玉立,肩扛一把红色的油纸伞,向游客轻盈地挥动着纤纤玉手,微笑得是那样的甜美。古老的青藤掩饰的高大石拱桥上,身着漂亮的土家服饰的青年男女悠扬的竹笛声伴着鲜艳的红伞,给本来就美不胜收的风景增添了更加娇艳的点缀。犹如孔雀开屏般的水车大转盘伴随着淙淙溪水吱哑吱哑永不停息地转动。错落有致古朴高大木结构吊脚楼上的大红灯笼彰显出的是喜庆色彩。导游小姐介绍说,土家未出嫁的少女都可以叫么(yao)妹。于是,让人捧腹的么妹叫唤之声随之响彻在了美丽的峡谷之中。两岁多的小孙子,也懵懵懂懂地跟着凑起了热闹,用稚气的嗓音么妹么妹地叫个不停。
土家民俗演出在鳞次栉比古朴的被称之为溪边人家的吊脚楼前举行。演出前,小孙子和老家的小侄孙看到了从没见过装扮得大红大绿的大花轿,好奇之心油然而生,有点不知天高地厚地争相钻进花轿去“客串”了一回“新娘”。童贞的天性和稚气的神态,引来了游客的阵阵笑声,给旅游观光增添了让人兴奋的元素。
清纯漂亮的土家么妹们进行的婚嫁表演,惟妙惟肖,异彩纷呈。传说中的彩楼抛绣球的浪漫主义色彩,巧妙地和带土家风俗的哭嫁迎亲送嫁,及拜堂入洞房的习俗相结合的表演,把此次旅游带到了另一个高潮。当高高的彩楼上抛下的大红绣球被游客中的一个小伙子接中后,他带着兴奋带着笨拙,傻傻地客串了一会新嘞官。小伙子身着宽大的的婚礼服饰,胸前佩戴大朵红花大红绸子,头戴夸张的真皮礼帽与吹吹打打的一行人闪亮登场。其被媒婆等人任意摆布着迎亲入洞房的窘态,真是让人忍俊不禁笑声迭起。但是,你不得不感谢这些么妹和这个不谙世事的小伙子,是他们让游客得到了此次游览之后的又一次欢乐。
从绝壁高耸山清水秀植被葱茏的龙进峡的另一边同样是在崖壁上用巨大的实木铺就的旅游栈道上走出峡谷,沿途的风景,雄浑壮阔,苍翠欲滴,美妙依然。
来到龙进峡的出口处,风景点的水上人家带给人的是另一种视野。几艘古帆船朔江而立,船工正把风帆拉开。大概有了长江有了舟楫,就有了峡江的纤夫。激越的峡江号子之声顿时响起,四五个纤夫匍匐着一字排开,卖力地拉动着纤绳。领头人的号子声和纤夫的吆喝声一并传入耳膜,木制帆船徐徐逆流前进。此情此景,不觉使人想起了郦道元诗中描写纤夫悲苦生活的“巴东三峡巫峡长,猿啼三声泪沾裳”的诗句来。昔日的峡江人民搏击自然,顽强生存的力量跃然心头。
在三峡人家的龙进峡码头坐上回宜昌城区的游轮,一行人兴高采烈,谈笑风生,老嫂子更是笑逐颜开。侄女婿在给每位又交了十元钱买票后,我们来到船舱上面的观景平台之上,再次欣赏西陵峡的美丽风光,回味着三峡人家景区的雄奇清幽与壮美。看得出来,大家还处于此次旅游的兴趣盎然意犹未尽之中。
远处眺望长江三峡的第一拐弯处明月弯和高居于峡江绝壁旁的白色石牌以及掩映在雾霭之中的石牌村,在回味三峡人家景点的优美时,我又感到了一种历史的沉重。我们从童年起,就没听到过国军的抗日故事。在我们心目中,国军是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抗战之胜利是我们的功劳,牺牲了几百万抗战英雄的国军则与此无关。直到近几年,我们才逐步知道了一些真实的抗战历史。就在2010年夏季,正在修建的宜万公路旁边,一场大雨,冲出了3000尸骨。苍天有眼,被无情的历史掩盖的抗日战争时期国军鄂西会战中第75军预四师的悲壮故事才被人们得知。三峡人家旅游景点的开发,也让更多的人了解了差点被淹没的石牌保卫战历史。我们的地道战有这么惨烈吗?我们的地雷战有这么残酷吗?我们的平型关战斗有这么惊心动魄吗?
好在,现在我们逐步学会了正视历史,在现在的一些官方宣传上,我们也看到了肯定国军抗战功绩的表述。在改革开放之前那个歪曲掩盖正确历史的荒唐逐步被现在尊重历史的理智所取代。改革开放中,中华民族正在走向一个全新的时期。
结束此次三峡人家旅游时,我又想起了高耸的石牌下面碑文中的最后几句话,这是对国军抗战功绩的肯定,也是对在石牌保卫战中为国捐躯的国军烈士的祭奠:“石牌峨峨,江水荡荡。英名不灭,地久天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