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章写作网 >文章写作社区 >消失了的马帮

消失了的马帮

2013-10-14 16:05 作者:白桦林 阅读量:322 推荐0次 | 我要投稿

我不知如今在云贵高原上偏远的小镇村落是否还有马帮,反正在交通发达的川黔滇铁路公路沿线一带,在重庆,再也难以看见他们的踪影,再也听不到清风中传来的叮当叮当的马铃声了。

人们都知道,在遥远的大西北戈壁沙漠,在北国无边的草原,有无数的骆驼队;而在西藏高原,有数不清的“高原之舟”牦牛,它们都是人类忠实的伙伴,从远古开始,便担负着繁重的任务。而在我们大西南,从前则有无数的马帮,为人们效犬马之劳。

依稀还记得,儿时在重庆土桥一带,我曾看见过不少马帮,他们不知从何处来,又要到何处去。马帮大小不一,大的有好几十匹,小的马帮也有十来匹,骡马鞍上驮负着沉重的包裹货物,排着单行,领头的马项下垂挂着铜铃,额上还吊着红红绿绿的流苏,在面膛黑黑的赶马人的吆喝声中,沿着公路风尘仆仆地走向远方,那是上个世纪五十年代的事了。后来才知道,土桥曾是重庆通往贵州山区的一个重要驿站路口,开设有供赶马人歇息的马店栈房,骡马也得以在栈房里洗刷饮水进食草料歇息过夜。第二天,天色未明,马帮又匆匆起程赶路了。马帮把盐巴布匹茶叶肥皂等生活必需品运往穷乡僻壤,又把山里乡下的土特产贩运到城镇来。不知从多么久远的年代开始,我们的先民就有了这古老的运输方式,它对沟通城乡各地物资交流,无疑发挥过重要作用。

然而从这以后,除了在六十年代上演的电影《山间铃响马帮来》中看见过马帮,在现实生活中,在城里,我再没碰到过马帮了。

中学时代,读了作家艾芜的名著《南行记》,书中描写的云南赶马人的艰辛和冒险生活,在我眼中蒙上了神秘而富有传奇的色彩,引发起深深的好奇。在那遥远的边疆崇山峻岭崎岖小道上,伴着单调清脆的马铃声,在马哥头的带领下,马帮爬山涉水风餐露宿,他们不仅在“茶马古道”上跋涉,还要远走东南亚。在荒野里密林中,身挂腰刀的赶马汉子埋锅造饭,夜里与篝火、星星和风雨为伴,还得时时警惕野兽和土匪的袭击。篝火映红了赶马人剽悍的脸庞,苍凉凄惋的歌声响彻旷野,诉说着赶马生涯的艰辛和悲哀。

后来,我又从史料中得知,在抗日战争的艰苦岁月里,在交通不发达的我们西南大后方诸省,大大小小的马帮至少有十来万匹骡马,它们顶烈日、沐风雨,驮负着重要的国防物资,翻山越岭日夜兼程转运到前线。不知有多少骡马口吐白沫倒毙在路途上,又有多少赶马人病倒累死在征途中。这些马帮为我们民族神圣的抗战流血流汗,直至胜利,功不可没。读了这些史料,我深受感动,对那些无名英雄油然而生敬意。自此,这些年来,我一直想寻访马帮,就近看一看赶马人的生活。

在“文革”的“大串联”中,在近年来的几次旅游中,无论在贵州的遵义、贵阳、安顺或是云南的宣威、曲靖、昆明、宜良等地,每到一处,我都要留意寻找马帮,可惜次次事与愿违,马帮的踪影难觅,那清脆的马铃声也再已听不到了。

渐渐地,我似乎明白了其中的道理——社会的进步,交通运输的日渐发达,马帮这种古老落后的运输方式,注定要遭淘汰。我去的那些交通方便的城市,当然难有马帮的立足之地了。也许,在偏远的大山深处,在被铁路公路遗忘的角落,还能听到赶马人的吆喝声吧?

旧文新改2013-2

相关文章关键词

《消失了的马帮》的评论 (共 0 条)

  • 还没有人评论,赶快抢个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