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章写作网 >文章写作社区 >江源的红色资源

江源的红色资源

2013-10-15 18:07 作者:于秀成 阅读量:366 推荐0次 | 我要投稿

历史的积淀和发展的积累使江源富含了厚重的文化资源,在璀璨多姿的文化资源当中,红色收藏闪耀着红色光彩。

一位达人

说到江源红色收藏,不得不说于翔明。于翔明是江源区江源街道的宣传委员,能书善画,是一位很有才学的人。于翔明最大的爱好就是收藏,他在八十年代当小学教师时就开始痴迷收藏,其收藏的种类繁多,比如说书籍、邮票、奇石、烟标、糖标和以前的一些老物件无所不收、无所不藏。IC电话刚上市时,他开始收藏IC电话卡,收藏数量一万多张。他收藏烟标装订分册,集合了全国各地各个时期各个种类。他从1990年开始收藏毛主席著作和关于毛主席的传记等书籍,到目前为止,他已收藏红色书籍1万余册。

一心收藏

二十多年来,于翔明把所有的业余时间都在了收藏上。在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电话、电脑在江源区还没有完全普及,于翔明想方设法利用各种渠道收集、收藏藏品。在工作和生活中,他充分挖掘自己周边人群资源,不放过任何一件有价值的藏品。通过书信和全国各地的朋友、藏友沟通交流,收集、互换藏品。

有一年,他的哥哥给在内蒙古的同学写了一封信,而这封信上就贴了一枚猴票。知道这件事后,于翔明专程去了一趟内蒙古,找到哥哥的同学把那张猴票撕下拿了回来。有一段时间,他把自己藏书中已经没有收藏价值的书籍筛选出来,装了整整一汽车运到沈阳,和妻子在沈阳租房子住、蹲市场卖书。把这些没有收藏价值的书籍卖掉以后,用卖得的钱继续在旧书市场上淘宝。电话电脑普及后,更是方便了于翔明收藏。现在他每天都利用一些时间上网浏览、收集信息,网上淘宝,乐此不疲。

一间藏屋

于翔明也是一位热衷于藏石、赏石的石友,从八十年代初就步入松花石行业,是江源区从事松花石行业早期人士之一。因为工作的关系,他没有足够的精力把经营松花石这一行业持续做大做好。2009年,江源区建成江源长白山奇石文化城,于翔明在奇石城租了上下两户店铺。一楼店铺经营松花奇石、松花砚和松花石工艺品等产品,二楼店铺就是红色藏屋。

走进于翔明的红色藏屋,如同走进了红色博物馆。在只有百平方米的小屋里,书籍、字画、瓷器、工艺品、生活用品等等应有尽有,有毛主席纪念章、瓷像,印有毛主席头像的大镜子,各个时期出版的多种版本的毛主席著作,长征路上的马灯,建国初期红旗杂志、连环画,文革时间粮票、红卫兵袖标等等。不完全统计,室内书刊有一万多册,文革遗物有一万多册,陶瓷有300多件,还有一定数量的字画,其中国家级文物就在四百件以上。书柜里存放的1937年出版的《毛泽东自传》,是仅存世两本中的一本。

红色收藏,发出耀眼的光芒。每年到江源长白山奇石文化城红色藏屋参观的学生和社会各界人士达万人次以上,从2009年至今参观人士累计达到3万人次以上。

一个心愿

这些年来,于翔明搞红色收藏累计耗费了一百多万元。他的妻子说“多亏了我爱人开了奇石店,要不真没这么多钱来收集红色书籍。”是的,于翔明对红色收藏投入是很大的,他在江源长白山奇石文化城租的两个店铺,租金一年就3万多元,其中只有松花石店铺是经营性的,红色藏屋只有投入没有收入。

于翔明痴迷红色收藏,看重的是红色收藏的价值,但是这份价值不是为了钱。在他的红色藏屋里,有《延边日报》1948年5月份一个整月的报纸,而同期报纸在延边博物馆里一张也没有。延边博物馆来人提出以每张500元的价格收购两张延边日报,于翔明不同意,不是因为嫌价格低了,而是出多少钱他不卖。一位对红色收藏感兴趣的外地人多次到于翔明的红色藏屋参观,并多次与他协商,出500万元收购红色藏屋的藏品,他也没有动心。

于翔明说,现在搞红色收藏已经很难了,因为现在到处都是收藏热,收集藏品的渠道越来越少了,比如说有价值的旧书,书贵、书少,很多都已经是文物了。红色收藏是一份文化,我的一份收藏也是江源的一份资源,我要利用红色收藏对群众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这也是青少年了解历史、认识国情、学习传统的重要途径和生动教材。

江源区关工委和公安消防大队把于翔明的红色藏屋列为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和红色教育基地,这是他最开心的。每当有来参观的学生,于翔明就给他们当义务讲解员,讲这些红色书籍的故事。于翔明说,他的收藏能在革命传统教育中发挥作用,这才是一笔真正的财富。将来如有机会和条件,他要依托自己的这份红色资源扩大红色藏屋,提高影响力,发挥更大的作用。

相关文章关键词

《江源的红色资源》的评论 (共 0 条)

  • 还没有人评论,赶快抢个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