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头一隅
休闲时光,漫步城市街头,面对川流不息的车辆,高矗气派的建筑,迎面而来的美女帅哥,我往往无心顾盼。反而是街头一隅的一个个弱势群体,每每引起我的极大兴趣与思考。
我发现,我家巷口几个守菜摊的人,他们不仅风雨无阻、起早贪黑,吃苦耐劳,而且他们还是有心人。巷子里住着的几百户人家,那家爱买什么菜,那家当天的菜是否买了,他们烂记于心。几年下来,他们已由挑菜篮进货变为脚踩三轮车进货,直到现在变为骑三轮摩托车进货,他们的坚守,让我看到了他们的改变与进步。
在我市街头,我还看到一个有趣现象,同样是烙饼的两个摊子并排着,一个每天排着长龙,一个顾客浠少。听我老婆说排着长龙买的烙饼,其馅与火候不一样,所以好吃些。有一次,老婆叫我去排队也买几个,由于时间关系,我买了那家顾客浠少的人做的,结果老婆吃后也说:就是好吃一些嘛。看来,人有时买东西,就是一个跟风而已,好坏并无大的区别。
每到雨季,在广场旁或是路灯下,我经常看到几辆农用大蓬车。他们以车为家,有的还带着老婆与小孩。吃饭的时候,也是在路旁或席地而坐,用煤气灶烧煮着,吃得有滋有味。我市街头流动的这群人,多半来自安徽或河南等地,是在雨季专门帮人补漏房屋或帮安装窗口雨蓬的。看着他们夜宿街头,第二天还要劳动的场景,真的为一些住在高楼大厦,还不满足的人,感到汗颜。
城市一隅的板车客,我也印象深刻。没事的时候,他们三五成群,要么席地而坐谈笑风生,要么坐在板车上四处张望。路上也时不时看见他们的同行,相互帮衬着,推着满满的一车货物上坡下坡。从他们稳健的迈步里,从他们的汗渍里,从那打足了气的轮胎里,从他们露出来的笑容里,我读出了随遇而安、知足常乐。
还有一个街头职业,值得一提,那就是擦皮鞋的。不要小看这擦皮鞋的,有的靠擦皮鞋迈出了创业的第一步,有的靠擦皮鞋作服务百姓之秀,有的靠擦皮鞋养家糊口。但无论如何,我直到现在还不好意思接受这一服务,因我看到一些年迈的老人从事这一行当时,就有点心酸。
要说城市街头,成为流动风景的莫过于一些艺人。有调查显示,上海30%的街头艺人是暂时遭遇了经济困窘,55%的人是出于兴趣爱好和谋生,也有15%的艺人是为了追求梦想。
其实,街头艺人卧虎藏龙。如被称为“街头情歌王子”的流浪歌手田津唱进了华中师范大学的舞台,“西单女孩”、“旭日阳刚”更是唱进了中央电视台。
但街头艺人最震撼人心,让人泪奔的还是一些残疾歌手。当街角音响传来小虎队的《爱》、李琛的《窗外》时,你我的心也一定会突然悸动,停下匆忙的脚步而驻足聆听。
街头一隅的一个个弱势群体,或带着沧桑,或带着坚毅,或带着梦想,书写着一个城市宜居、包容的气质和年轮。
只要你漫步城市街头,带着一双发现美的眼睛,你就会发现街头一隅,俯仰之间,与你不期而遇,也会产生一个触动心灵的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