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山雁门口的传说
深秋时节,寒意渐浓,我来到了京山县的雁门口。这里四周群山环绕、山峦起伏、绿树青悠、灌木茂盛,别有一番风光。
每到春天,漫山遍野的山花一开,那更是娇娆迷人、美不胜收。
2012年11月17日上午,我在京山县城的沿河南路“七日连酒店”(外贸宾馆)门口招手了一辆出租车打的来到了汽车南站(110旁),花了4元5毛的钱(超便宜),又花了8元钱乘坐京山至永隆的中巴车,中途下车,到达了雁门口,下榻在街心公园的“阳光快捷酒店”202房间。
我在这一个不大的乡镇待了三天,天天行走在光武大道、雁鸣路、京源路、兴隆街,几乎逛遍了镇上的几条主要街道,差不多也吃遍了稍为象样一点的饭店酒楼,什么胖子土菜馆、鲜酒楼、好又多酒楼、满天星酒楼等等。
虽然这里的饭店,谈不上色香味,但盘中的东西倒是满满的。这里也没有老酒可喝,只能喝湖北产的“稻花香”白酒。3元钱一小瓶倒也便宜实惠,囗味还不错!
说实话,雁门口的地方并不是很大,经济也不是十分发达。雁门口镇,现有人口4.6万人,下辖31个行政村、1个社区。但这里山青水秀、人杰地灵,这里资源丰富,物华天宝,这里通讯发达,交通便利,这里社会稳定,人居安康。
这里还是一个出美女的地方,京山的女子五官清秀、身段苗条、皮肤白嫩、白里透红,符合东方美女的标准。而且性格温柔秀气,讲话斯文细气,声音柔美,委婉动听。
哈哈……连毛泽东的双儿媳,刘思齐、邵华姐妹都出在京山,名不虚传!
雁门口镇,是全国最早的生态农业基地,现已形成了鲜果、优质稻、油料、水产养殖、畜禽养殖五大农业商品基地。京和牌系列精米获得了国家绿色食品认证,而金雁牌鲜果也享誉全国。
雁门口镇,还是京山南部工业重镇。在这里,一栋栋工业厂房和办公用房拔地而起。工业企业已达138家,其中上规模的企业有22家,亿元以上企业有7家,培育出了建材化工、农副产品深加工、机械制造、服饰服装等四大支柱产业。很不容易呀!
雁门口镇距武汉市158公里,距荆门市100公里,距长荆铁路京山站25公里,距汉水沙洋码头35公里,距随(州)—岳(阳)高速公路10公里,107省道,兰(州)杭(州)高速公路横贯全镇。
雁门口镇,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早在4500多年前,人类就在此生息繁衍并创造了举世闻名的屈家岭文化。
1954年,京山人在开挖石龙水库干渠时,曾经出土了大量的用于生产和生活的石器、陶器。经过考古认定,这些出土的文物属于新石器,具有鲜明的江汉平原特点,有别于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遗址中大量含有谷壳的红烧土地,经科学家鉴定,谷壳属梗稻品种。
这说明早在4000多年前江汉平原就已大量种植水稻,我们的祖先就在雁门口这块肥沃的土地上创造了不同凡响的文明。
传说,雁门口,是汉光武帝刘秀过境时,因闻雁鸣从而得名。
公元17年,湖北新市人(今京山北境三阳镇境内)王匡、王凤带领饥民“聚众造反”,上了绿林山(今大洪山南麓许家寨一带),发动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二次农民大起义,并于公元23年推翻了西汉王莽新朝,建立起东汉王朝,史称绿林起义。
王匡、王凤作为此次大起义的领袖,并改变了中国历史进程而彪炳史册,“绿林好汉”以后也成为了一条脍炙人口的成语。
公元23年,京山人王匡、王凤领导的绿林军在昆阳被王莽派谴的大司徒王寻、大司空王邑、将军严尤、陈茂率领的百万官兵团团围困在昆阳。
当时还只是起义军首领王凤手下的偏将军刘秀奉令率领十三名轻骑趁夜缒墙出城突围,去郾县、定陵搬兵。
一路行进到大石山,由于天黑迷失了方向。前无去路,后有追兵。正在进退两难之际,恰巧飞来一群雁在天空盘旋、鸣叫。
刘秀抬头望着雁群心中默默地祈祷:“苍天啊,如汉室当兴,就请大雁为我指明去路吧!”
大雁一边鸣叫,一边果然向西北方向飞去。
于是,刘秀也跟随着大雁飞行的方向,翻山越岭,终于,逃脱了敌军的追击。
而农民赵义军首领王凤则一面与王常坚守昆阳,以阻官兵驰援宛城。一面等待刘秀搬兵援救。
王寻、王邑率领的官兵重重围困昆阳数载日子,王凤弹尽粮绝后就使出了假意投降之计以继续拖延时间,终于等来了刘秀的援兵。
刘秀赶到了郾县、定陵,就调动了农民起义军的诸营兵马前来解昆阳之围。而昆阳城中的王凤、王常闻讯乘势率军倾巢而出,里应外合,前后夹攻。
此时恰巧,天降大雨,王莽的官军被杀得败下了阵。当大司徒王寻阵亡之后,大司空王邑等将再也无心恋战就抱头逃窜了。
由于王凤有力地阻击了官军进犯,此前三日,另一个农民起义军的首领王匡也攻下了宛城。攻下宛城后,王匡、王凤率领农民起义军趁势攻打洛阳,接着又进军长安。
最后,王莽被杀,彻底推翻了西汉王莽政权。
公元25年刘秀在洛阳建立了东汉王朝称帝后,想起了这段经历的往事,感慨不已,于是就下旨将大雁鸣叫的山口赐名雁鸣口。
雁门口因此而得名。
雁门口的子陵山也有一个美丽的传说。
在雁门口背面的子陵山脚下有一座子陵寺遗址,这座寺庙曾经四周松柏成林,拥有僧田200余亩,规模很大,而且殿阁辉煌,香火旺盛。
现在京山雁门口子陵寺遗址尚存有三块有关严子陵的碑刻,如清乾隆十六年(公元1751年)的一块《助修子陵碑记》上面刻写着:“吾乡子陵寺,建自唐宋,由来旧矣。寺侧有读书堂,其下曰钓鱼台,父老相传汉严先生隐居于此,故寺因以名焉。”
子陵山原名叫作富春山,半山腰有一个石洞,东汉的名儒严子陵曾隐居于此,故名读书洞,也叫教书洞。
严子陵,生于汉元帝建昭二年(公元前37年)八月十二日。严子陵的父亲严士恂曾担任南阳郡新野县令,严子陵随父亲居住在新野时,得以与南阳人刘秀相识。
后来严子陵的父亲满任离职回家,严子陵也就随父回到了浙江的余姚。
严子陵拜当时著名道学家梅福为师,梅福还把女儿嫁给了他。
不久,严子陵再次出外游学,来到长安太学,又得与刘秀相会同学。
元始二年(公元2年),王莽篡权建立新朝时,曾先后两次聘请严子陵出来做官。严子陵为洁身全行,拒绝了王莽的聘召。
当刘秀起兵南阳后,严子陵曾多次到刘秀军营,出谋划策,并向刘秀推荐了邓禹、马援两位大将,为刘秀的中兴汉室建有较大功勋。
严子陵是刘秀的至交好友,刘秀称帝之后,以车架迎请严子陵至东都洛阳为官,授予严子陵谏议大夫的职务,但严子陵无心做官不肯接受,仍辞归富春山石洞隐居,过着耕种生活。
后来相传在严子陵隐居期间,刘秀派人在王字山和凤凰山之间挖掘了一个缺口,破坏了严子陵隐居的住宅之地风水,严子陵无奈只能离开此地,并改名换姓,云游四海。
至今,当地还流传着“挖断断山口,气死严子陵”的这句话。
严子陵于建武十九年(公元43年)病逝,终年八十岁,葬于余姚城东十华里的陈山,后人为纪念这位先贤,将陈山易名为客星山。
富春山因为严子陵曾经隐居过,也被雁门口的后人改名为子陵山,并把他垂钓的地方命名为“严陵濑”。
东汉光武帝刘秀与雁门口的历史情缘,虽然并没有得到专家的考证定论,但经过老百姓的世世代代口碑相传,已深深地耕植在雁门口人的心中,为雁门口的历史增添了不少光彩亮色。
雁门口这方土地说来真是历代英魂不灭,雄风浩荡。
在上世纪的30年代,这里还是一块红色热土。1932年红三军出师襄北到达京山南部,同年二月中旬红三军军部迁驻台岭庙,四月中共京山县委、县苏维埃政府在台岭庙成立。
台岭庙一度驻有红三军军部、湘鄂西省委、襄北特委、襄北代表团等领导机关,成为湘鄂西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贺龙军长当年就住在今天的田家门楼村冯家湾冯瑞祥家。
据红二军团战史记载:1932年贺龙、段德昌领导的红三军七、八、九师在雁门口境内的瓦庙集、梅家湾、猴脊山一带的村庄同国民党徐源泉部的11个步兵团共二万多人展开过七天七夜的激战,击落敌机一架,歼敌2000余人。而红三军也伤亡了1400余人。
这就是著名的瓦庙集战斗。
在这块红色的土地上,曾经弹痕累累,硝烟弥漫。如今矗立在陈家山头的“瓦庙集战斗牺牲的烈士们永垂不朽”的纪念石碑,仍然在向人们昭示着这段血与火的辉煌历史,这是雁门口人的光荣。
京山,是一座钟灵毓秀的美丽山城。在这里集聚了山区、丘陵、平原的风光,兼具北雄与南秀。
以前这里属于荆州管辖,就是三国演义中刘备大意失荆州的那个荆州,现在划归了荆门。
几千年来的风雨沧桑,使致古代文明和现代文明在京山交相辉映熠熠生辉。
屈家岭文化源远流长,是京山人成长的摇篮。绿林山风起云涌掀起波澜壮阔的农民起义,是京山人的骄傲和自豪。
而今日京山,显得古老而年轻,青春跃然,活力迸发。我相信,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京山人民的明天会更加灿烂,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