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块银洋建出的首个新农村(作家选刊4)
鸭咀垅,是南昌市安义县万埠镇桃花村西山长岭脚下一个有山有水的山庄。据考证,这个山庄是熊式辉帮助村民花17块银洋建起来的全国首个“新农村建设的标本”。身为甲级战犯的熊式辉是怎样帮助村民花17块银洋建出这个“新农村建设的标本”的呢?带着好奇,记者于2月5日来到安义进行了一番探访。
驱车从南昌出发,经过40多分钟的车程,记者沿着绕山公路来到了安义县万埠镇桃花村西山长岭脚下山水相映、鸡唱鸟吟的鸭咀垅。在村子中央,首先跃入记者眼帘的是那个可容纳七、八百人的熊氏宗祠。在熊氏宗祠的大门上端,熊式辉手书石刻“梓源荆派”匾额嵌于其间。
村民熊大伯告诉记者,出生于鸭咀垅的国民党陆军二级上将熊式辉,无论是戍马生涯,还是出军入政,回乡伊始,都要先到熊氏宗祠祭祖。熊式辉1949年以前虽然跟随蒋介石“戡乱剿匪”,成为甲级战犯,但其主持赣政10余年间,为江西,尤其是为安义办了许多实事。
“除了民国25年主修的《安义县志》,这17幢洋房是熊式辉用17块银洋为村民建造的全国第一个新农村。”顺着熊大伯手指着的方向,记者见到的17幢旧式西式洋房,虽历经风雨达半个多世纪,且新式楼房杂陈四周,但仍可见其鹤立鸡群般的风华与身姿。
熊大伯告诉记者,1939年日寇入侵安义时,鸭咀垅村民逼迫南迁吉安市的泰和、遂川等地。1945年日寇投降后,村民们开始陆续回归故里,可村民安居乐业的房屋早已被日寇焚毁殆尽。村庄内外满目苍痍,到处杂草丛生,村民无以为家,只得搭建茅草房避风遮雨。1946年春节期间,举家寓居陪都重庆的熊式辉思乡心切,回乡省亲。一进村子,目睹一片破败的景象,对日寇充满着仇恨,对村民充满着爱怜。于是,他召集村民商议重建家园事宜。当时,村民经战乱外徒数年,早已倾家荡产,饥寒未解,哪里敢谈建房之事?看到村民为难的样子,熊式辉决定由自己出面,向江西源源长银行贷款。
据熊大伯介绍,源源长银行在熊式辉主持赣政的时候为源源长银号,是当时的安义县私人资本自办的商业银行,曾得到当时省政府的大力支持,机构遍布省内,港台也有分支机构。源源长银行的董事长兼总经理王德舆不忘熊式辉当年提携之恩,满口答应了熊式辉的贷款要求。于是,熊式辉就收集全村村民的田地山林权属证,抵押给源源长银行,贷款5亿元,将村庄重新作了整体规划,并请来当时著名的建筑设计师禚继祖设计出17幢楼房的图纸,之后,由安义有名的石匠张传梁等4人按图纸负责施工,建出了17幢两层的楼房,供鸭咀垅近200村民居住。
“楼房建起来后,熊式辉的叔叔始终住在自己搭建的茅草房里,至死也不愿搬入熊式辉为其所建的新居,他恨熊式辉身为军人,不但不能保护自己的家园,还跟随蒋介石‘戡乱剿匪’。”熊大伯如是说。
登楼细看,记者发现熊式辉贷款所建的17幢楼房都是中西合璧式的青砖杉木建筑,中间为待客就餐的厅堂,两侧为卧室,后面为厨房和农具间,不仅设计新颖施工精良,而且排列整齐蔚为壮观。“据考证,这17幢楼房为当时全国农村绝无仅有,并被外界称为我国首个‘新农村建设的标本’。”原安义县文化馆考古专家高学新介绍说。
熊大伯告诉记者,这17幢楼房建造完毕后的1949年,熊式辉因不满蒋介石的一柄两操、以夷制夷的伎俩,与其分道扬镳,国民党开始节节败退,金圆券也日渐贬值,一跌千丈。这时,头脑机灵的熊式辉抓住这个时机催促村民赶紧还贷。还贷时,新旧一折算,一幢楼房仅值24吊铜钱,折合时价银元一块。为此,熊式辉在安义鸭咀垅帮助村民花17块银洋建出17幢楼房的事,不仅在当时传为笑谈,而且一直流传至今。
据介绍,除了帮助村民花17块银洋建造这17幢楼房外,当时寓居重庆的熊式辉为了回乡祭祖探亲下榻便利,还在村子的南面建了一栋中西合壁式的楼房,这栋楼房被村民称为“洋房子”。这栋“洋房子”坐西向东,背靠树木葱茂的青山,旁临幽幽溪流,面对西山长岭山峰,占地约二百平方米,属明二暗三层砖木结构。第一层地面为西式扛棱杉木地板结构,其下空气贯通,墙体安有铸铁通风窗。上下三层木制楼梯连通。二楼有西式阳台,三楼设计有前后两处哥特式建筑采光窗。据了解,从房屋建成至1949年熊氏举家迁居香港前,熊式辉曾多次返乡,居住于此。
熊大伯还告诉记者,1992年5月25日,熊式辉夫人顾柏筠偕子女返乡探访时,登楼抚槛,见房屋如1949年离开大陆时一般完好无损,感慨良多。之后,美国、泰国、香港、台湾等国内外游客,慕名前来鸭咀垅造访熊式辉故居的人也络绎不绝。
“如今,鸭咀垅正和安义古村群、仙游谷、圣水堂等景点连成一体,成为安义一日游旅的必去之处。这个有山有水更有灵气的山庄,正以崭新的面貌书写着新农村建设的传奇……”安义县旅游局的同志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