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章写作网 >文章写作社区 >上海知青红土情深

上海知青红土情深

2013-10-14 02:17 作者:宾宾 阅读量:315 推荐0次 | 我要投稿

20世纪70年代,一批批只有十六七岁的上海知识青年,离开梦一般的大都市,走进了江西这块红土地。在南昌,在赣州……他们留下的是青春年华,萌生的是割不断的红土情。2月7日,记者趁着新年的钟声打开岁月的门窗,寻找“上山下乡”老知青那远去的脚步,打捞起了他们对江西这块红土地的依依深情。

离开故乡扎根红土

38年前,李燕玲离上海时母亲将肥皂切成一个个小块放进了她的背包,临行前的当晚,从医院病床上赶到家中的母亲楼着她一夜没有松开过手。

当火车靠近向塘站时,好多人举着写有不同地名的牌子吆喝列队集合,李燕玲以为是要领大家集体参观八一起义纪念馆。然而,当她坐了车,弃了船,再用脚走了5华里小路后,李燕玲总算是到了安义县石鼻镇果田大队狮子生产队那个新家。

一到狮子生产队,恰逢春插。从没接触过农活的李燕玲和别的知青一起早出工晚收工,时间不长,禾苗栽得比老表还快。然而,要强的她并没能战胜严重的水土不服,一年多来,只要她一下田,腰部以下就大面积溃烂,蚂蟥钻进烂成小洞的伤口,痛得钻心。每到换洗衣服时,脱一次绵毛裤就像剥一层皮,上面粘满了血痂。村民们看了心痛,只好安排她去养猪场当猪倌。养猪场撤拼后,她又到大队卫生所当了一名赤脚医生。

在卫生所,她看着两个不该消失的生命因病而去,她拼着命向卫生所的老中医求教。1984年,在南昌卫校学习期间,为了不落在比她年少一半的同学后面,这个学医的大活人竟然坐出了褥疮,屁股上满是水泡。

学医期间,因为借书,李燕玲认识了在新建县大塘公社卫生院工作的本地青年杨水根。杨医生说,他娶李燕玲为妻,是因为她下放那里的人个个都哇她好,还打着两条好长的辨子。“我从没因为她是上海人有朝一日会不会离开而担心过。”杨医生如是说。1975年,李燕玲从安义来到丈夫身边生孩子,产假还没满,见大塘公社卫生院忙得不可开交,二话没说上前帮忙,这时,老院长慧眼识珠,把她留在了大塘卫生院。

在大塘卫生院工作期间,李燕玲记不清有多少患者的孩子吮吸过她的乳汁,记不清是哪个冬夜及时把患者一家三口从一氧化碳贪婪的魔爪中解救出来,记不清有多少个春节加班救人忘了吃团圆饭,也记不清1981年冬天自己究竟为谁护理、为谁手术而耽误了爱子治疗的最佳时间……

“20世纪70年代,邻居给我介绍了个上海郊县的对象以便曲线回上海,80年代母亲提前退休要我回去顶替……我有过犹豫,但最终选择了留下,因为跟这里的农民在一起我心里踏实,因为我己经和大塘融在一起了。”面对记者,李燕玲如是说。

1991年李燕玲患了肠癌,当手术结束被推出来的那刹那,面对正副院长和各科正副主任的目光,她落泪了:“我没有感到娘家人不在身边的孤独……”

东江源头情系红土

现在60岁的王世杰是1969年3月从上海市静安区初中毕业后,来到赣州市东江源头安远县版石镇竹高村插队落户的。当年,他年仅16岁。5年后,他虽然返回了上海,并当上了中科院上海植物研究所高级工程师、计划处处长,可对东江源头的一草一木依然充满着深深的留恋。

“我的人生是从东江源头开始的。在那里,我先后15次被评为地、县、乡先进个人,并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还被培养上了大学。在研究所里摆弄植物的日子里,我总会想到竹高村山上的草木和田里的庄稼,并时时想自己能为第二故乡做点什么。”

2004年,上海农科院送给王世杰一袋营养价值和市场潜力很大的黑米种子,他手捧着黑米种,心系红土地,当即到邮局把这袋黑米种寄到了千里之外的安远县,通过安远县农科所把这一新品种推广给众乡亲,大大提高了农户的种粮效益。

在研究所计划处处长的位子上,王世杰依恋红土地痴心不改,组织所内科研人员采取植物“克隆”技术,使药用功能和经济价值较高的“金线莲”在安远落户,成为老表的“致富苗”。

为了给安远培育新一代优质、高产、搞病的“马铃苗”,王世杰还邀请专家教授到安远现场考核面试、择优录取3名年轻农技员到上海接受“种子工程”现代化技术培训,掌握“克隆”马铃薯的本领。

王世杰说,经他联系,上海城市信用社曾捐款30万元在版石镇松岗村建一所“版石上海城信希望小数点学。”1995年9月,他再次牵头上海植物研究所捐赠安远中学教学设备1.7万元。

相关文章关键词

《上海知青红土情深》的评论 (共 0 条)

  • 还没有人评论,赶快抢个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