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脊架起小洋桥
郭培福从1984年开始担任村小组组长,从2004年开始担任村委会主任,从2006年开始担任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吾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27年来,他青丝染白发,然而小洋桥村的山却更绿了、花更红了,他胸前的党徽也更加光彩照人。
贫穷催生找门路
小洋桥村位于吉林省白山市江源区大阳岔镇东部一条10公里狭长的沟谷内,一条村路通往外界,十余座桥相连。村内幅员面积41平方公里,有316户村民,1040口人,人均耕地不足一亩。早些年,因为村内大部分土地贫瘠,交通不便,通讯闭塞,集体经济发展缓慢,村民始终延续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村民仅靠种地、打零工、春采山菜、秋收山货维持生活。郭培福从小生活在村子里,经历了贫穷和困难,不甘心一辈子受穷的他千方百计找门路、想方设法发家致富。
先富不忘带民富
1984年郭培福担任小洋桥村一社主任后,有了学习、锻炼、成长、服务的机会,他一边带领村民搞好生产劳动,一边学习农业生产知识,逐渐摆脱传统落后的生产生活方式。随着改革开放,郭培福也逐渐走出大山,不断认识、接受新鲜事物。后来,他开办了木材加工厂、开起了饭店,挖取了第一桶金。郭培福有钱了,但是他没有忘本,更没有忘记本村的村民,在他开办的企业里,用的都本村的农民,安置了一批村里的富余劳动力。村民羡慕他、感恩他,但是没有感到满足,因为他想把自己的事业做得更大,帮助村里更多的人。
开辟一条致富路
2004年,在村委会换届选举中,作为村里的致富能手,郭培福被顺其自然地选为村委会主任。主任是村民选的,郭培福最合适,别无他选。郭培福当上村委会主任以后,第一件事就是带领村民修桥筑路。1995年的一场洪水,小洋桥村路上的12座桥都被冲毁了,村里一直没有能力修桥。2000年以后,大阳岔林场进山采伐林木,还是林场给搭了6座木头桥。为了解决行路难的问题,郭培福带领村民年年修路建桥,改河筑坝,逐步打开了小洋桥村的内外通路,逐步使道路硬覆盖,为弥补修路建桥资金不足的问题,郭培福个人累计垫付资金20多万元。修桥筑路是立竿见影的事,村民对郭培福更加信任了,2006年,郭培福被选任为村党支部书记。
打开通路上项目
郭培福当上村官以后的第二件事就是建设产业项目,为村民提供致富门路。通过对市场的调查了解,郭培福认为香菇产业大有发展前景,于2005年10月份筹建香菇发菌基地。当时大阳岔林场也在发展香菇产业,需要合作伙伴,得知小洋桥村筹建香菇发菌基地,林场对郭培福说,如果村里年发菌达到12万袋,林场给村里建保鲜库。结果,小洋桥村当年香菇发菌14万袋。香菇发菌成功了,林场也给建保鲜库了,可又出现了新的问题。村民因为没钱、没技术、没场地,谁也不愿意进行香菇栽培。眼瞅着14万袋菌就要白扔,郭培福自己掏出6万元建起640平方米香菇大棚,进行香菇栽培。到2007年,村民已经完全掌握了香菇发菌、栽培技术,自行发菌、自行栽培,村里建的菌棚却闲置起来了。为把村里闲置的菌棚利用起来,村干部和镇领导外出考察,学习先进经验,认真研究,重新修建后的食用菌基地面积达到2000平方米,引进国内最先进的香菇速生发菌技术,采取村合作社、村民入股分红加开资的经营方式,有50户村民加入,当年成立了小洋桥村香菇协会,种植户人均纯增收入3846元。
小规模的发展使群众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实惠,但是由于管理模式、市场走软等原因,种植户数量急剧下降,进入低谷。针对这个问题,2008年郭培福组织党员和种植户先后到长春、四平、辽宁、河北和河南等地考察。技术学到手后,以原有基地为依托,投入资金200万元建起了全部用新型材料搭建的面积为2000平米的食用菌暖棚发菌室和30栋香菇冷棚生长室,组织5名党员和7名群众成立了白山市科润食用菌专业合作社,创建了香菇种植创业培训基地,带动周边试种农户50户,户均年增收超过10000元。当了解到部分农民希望发展见效快的短期项目,郭培福号召村干部牵头成立了寒武养殖专业合作社,把冬季闲置的香菇发菌室简单改造成为鸡舍,一次性存栏鸡雏2万只,58天出栏上市,每年出栏四批,获利近14万元。
建设花园式村部
因为村里精神文化生活落后,村民物质上富有了,精神上却贫乏了。不少村民闲着没事干,打麻将、信迷信、闲的和老婆打架,不少矛盾纠纷经常发生。这些问题,郭培福看在眼里,放在心上。为丰富农民的业余文化生活,2009年10月,村里投入资金8万元,修建了占地130多平米、具有书刊阅览、棋牌娱乐、文体活动等多项功能的村民卫生文化活动室,1200┫的休闲文化广场。成立了存有种植、养殖,预防保健、农村实用技术等多方面内容的书籍光盘1万余册(张)的农民文化书屋,村民在农闲时节来这里休闲、充电。村里还建立健全了民调会、治保会、治安巡逻队,在精神文明建设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开展的评选“好婆婆”“好媳妇”“致富能手”等活动,通过典型引导,榜样带动,村民的精神文明意识和综合素质大幅提高,呈现出邻里和睦,村风文明的新气象。
小山村里城市化
为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几年来,郭培福带领村班子先后投资100余万元,修建12座水泥桥,修筑永久性河堤500延长米,改河筑坝2200延长米;新建三个组自来水工程,解决260户人畜饮水问题;新建卫生厕所150座;新修村路9公里,全部实现水泥硬覆盖;泥草房改造80户,村容村貌的改善和村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实现了“村在林中、居在树中、院在绿中、人在花中”。
抓好班子带队伍
郭培福常讲,村党支部有没有战斗力,村干部在群众心里有没有威信,关键在于支部一班人能否搞好团结,在处理事情上,能否做到公开、公平、公正。为了搞好支部团结,他始终坚持以大局为重,做到不利于团结的事不干,不利于团结的话不说,尤其是走上村党支部书记后,他更是把团结作为凝聚力量的前提,坚信团结出战斗力,团结出政绩,日常生活工作中尽力维护班子团结,遇到事情都会征求每个支委成员以及群众代表的意见和看法,不搞一言堂或个人说了算,对于村内重大事项的决策,和群众关心的重大事情,坚持做到办事公正,处事公平,要事公开。在他的倡导下,村里实行了村务、财务、党务三公开制度,增加了工作透明度,消除了隔阂和疑虑,赢得了群众的理解和支持,村里从来没有发生过一起因村里办事不公引发的上访事件。同时,他高度重视党员发展工作,不断为党组织增添新鲜血液。为确保发展新党员的质量,认真调查发展对象的基本情况和以往表现情况,注重把符合条件的年轻致富能手发展成为党员。
抓好学习强素质
郭培福认为,要做好新形势下的农村基层工作,必须保持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把学习作为一种责任,作为立身做人的一部分。他始终认真学习党的农村工作的路线、方针、政策,深学常思,并以聊家常的方式亲为村民讲解。他十分注重对党员的学习培养教育,不断提高党员的思想素质。村党支部始终把建设高素质的党员干部队伍作为一项根本的任务来抓,任务再重,工作再忙,村党支部也要利用时间召开党员会议,坚持“三会一课”制度,教育党员干部讲理想、讲道理、讲文明,讲传统、比奉献,教育党员干部要牢记宗旨,乐于奉献。通过以上活动的开展,进一步增强了全体党员为民服务意识,党员干部的思想进一步提高。党员们深有体会地说:“通过学习教育,使我们真正理解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一定要发挥好作用啊”。
昔日贫穷落后的小洋桥村,如今年发生着大变化。全村的食用菌生产由原来的零空白,实现了现存香菇21万袋,中药材存留面积410亩,猪、牛、羊饲养量分别达到1400头、5000头、400只,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1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230元以上。正在发展壮大的小洋桥香菇基地成为集香菇发菌、冷棚建设、香菇栽培、生产销售于一体的龙头示范基地,在不断拓展种植面积的同时,逐步走向香菇生产深加工。目前,在郭培福的努力下,该基地已与吉林农大食品工程学院建立了合作伙伴关系,二期工程近7000万的香菇深加工项目的可研及论证已经完成,现正在向国家争取立项报批。
为搞好“退粮进特”,发展好特色产业,郭培福带领村班子做好农户动员工作,规划建设面积80余亩,发展有机山野菜、龙须菜、有机葡萄、有机果树栽培和刺嫩芽育苗为主的集休闲农业、观光农业于一体的农业示范园区,项目投产后可带动农户15户,户增收1万元以上。
郭培福受到群众的认可,党和政府也给与了他充分的肯定。他2007年被白山市委评为优秀共产党员,2009年被白山市委评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三项工程优秀村党组织书记,2010年先后被白山市委和江源区委评为优秀农村实用人才和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三项工程优秀村党组织书记。
铁脊架起小洋桥,小洋桥村村民永远都不会忘记村里的的好书记,因为村书记是他们选择的,永远是他们放心的坚实的脊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