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望霖与“老王家”的秩事
我的父母亲住在梁湖镇华山村的“老王家”有些年头了,只要有空闲时间我就会去看望二老。
从梁湖的老街上面跨过一座高高的太平桥,右转下坡,再沿着古运河的岸边道路向前行走,这里就是“老王家”。
整个“老王家”,经过了二百多年的风风雨雨沧桑岁月,特别是在十年文革动乱中更是历尽了劫难,如今已是人去楼空,断墙残垣,一副破败残缺的模样。
唯有正门上方的“天香别墅”这四个大字在阳光的照射下熠熠闪光,我们从轮廊中还能遥想当年的“老王家”。
这是一座气势雄伟,占地面积大约有40多亩的大宅门。筑有正门、侧门、后门三个门楼,院内建有楼房和平屋数十间,分东西两侧,正屋坐北朝南。
“天香别墅”台门斗位于“老王家”东北首,门楼面阔三间,明间3.7米,次间3.8米,方形石质柱础。
门楼分上下两部分。
上部砖结构楼阙,顶为两坡硬山式,中设玲珑脊,两脊端上置镂空角花。檐下承以6组斗拱,中窗3组花板,中间一块阳刻“天香别墅”,里面一块阳刻“养素守拙”,四周围贴精磨砖块。
下部为石库门框架,四柱三间,明间辟进门,置双开实榻门,两侧以叠砌的青砖封堵。
台门两侧为院墙,保存较完整,墙体中间开设青砖雕花漏窗。
原先天香楼的楼房前面还有宽敞的道地和假山石景等,现在也荡然无存。
“?兰斯馨”台门斗位于“老王家”西北方向,西距“天香别墅”台门斗约70米。
台门斗保存较好,设长方形石柱、莲花瓣柱础,砖雕门楼额里侧枋上镌“?兰斯馨”,隶书阳文,雕刻精美。结构、造作形式与“天香别墅”一致。
“老王家”内的天香楼,是梁湖王望霖的私人藏书楼。它建于乾隆末年,至嘉庆、道光年间达到鼎盛时期,藏书曾经达到10万卷。
王望霖广收名家墨迹,钩摹镌石,制作了《天香楼藏帖》、《天香楼续刻》。王望霖自己也有《天香楼吟稿》、《天香楼遗泽集》、《诒晋斋书法》、《刘梁合璧》等著作。
以后“老王家”逐渐衰落,至解放前,所有藏书都已散佚。
王望霖,是梁湖人。在清光绪十六年(公元1890年)的《上虞县志》里是这样记载他的:“王望霖,字济苍,号石友,后曾因堕水出险更号载生。他出生于清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至道光十六年(1836年)逝世,卒年63岁,其墓在上虞西陡门鲇鱼山(今属驿亭镇)。”
王望霖生有五个儿子,长子王佐卿,二子王玉汝,三子王冕廷,四子王霄贤,小儿子过继给了别人。
传说王望霖出生在一个贫寒家庭,年轻时也曾经给人打工为生。但他有一个舅舅在金山盐场衙门里做官,见外甥的日子不好过,便让他去盐场做点私盐贩卖生意。
当时的盐业属于政府统管,谁敢私盐贩卖就赚钱,所以很多人都铤而走险。
王望霖仗着舅舅的关系,偷偷做着私盐贩卖行当。
有一次,王望霖肚皮有点不舒服,于是提着盐场舅舅的灯笼到河边去拉屎。
这个时候,正好有一只装着私盐的船经过,见河边树上挂着写有“盐”字的灯笼,船上的人怕了,不敢再前行。以为盐官在辑私,被抓住就不得了。
于是,船上的人想用钱来收买盐官以通融一下。那人远远地对王望霖说:“官爷,通融一下吧,要多少钱都可以。”
王望霖蹲在地上捂着肚子,用手摇了摇,意思是叫他赶快走开。
那人见王望霖伸着五指摇手,以为他要五百两银子。二话没说,便掷了一袋银子过来。
王望霖拉完屎之后,见地上有一个小布包,便用手拿起惦了惦,感到沉沉的。王望霖打开布包一看,顿时傻了眼,他还从来没见过这么多的银两。
王望霖得了这一大笔横财,几天都寝食不安。他舅舅以为他病了,让他去看郎中,王望霖执意不肯,说想要回家。
舅舅笑了,以为他想家了,于是就让他回家了。
当晚,躺在床上的王望霖做了个梦,梦见了许多雾。
第二天,他请算命先生帮他解梦,算命先生对他说,你的出路在“芜湖”,只有去那里做生意,你才能发大财。
王望霖听从了算命先生之言,便决定去芜湖做生意,当船行至钱塘江时,一个气度不凡的年轻人上了船,可他没带钱,于是跟船家争吵了起来。
王望霖见年轻人风度翩翩,不像个没钱人,便说:“船家,他的钱我来付。”
年轻人见王望霖如此大方,就和他交了朋友。
交谈中,年轻人得知王望霖是去芜湖做生意,就对他说:“船载货过太湖,必会遭到抢劫,我看你大度,送你一面旗子,只要把旗插在船头,就能太平无事地过太湖。”
王望霖翻旗展开,发现上面绣着一条白龙,那是白龙会(太湖强盗)的标志。
后来王望霖经营生意后,每次过太湖都把白龙旗插在船头。果然别的货船遭了劫,只有他的船一次也未被抢劫。
就这样,王望霖一帆风顺地做着生意,生意越做越大,锒子越赚越多。
没过几年,王望霖就发了大财。
王望霖又回到了上虞,并承包了他舅舅管辖的盐场。
王望霖的挣的银子更多了,终于成了梁湖的巨富。
王望霖有钱了,可他素来仗义疏财,他要造福乡里。于是,以他王家为首又联合了其他乡绅,出资建造了梁湖沙湖塘无量闸;还开设社仓;重建文昌阁及太平桥;并置义塾、义田、义冢;做了许多公益善事。
王望霖对地方公益非常热心,周济百姓又毫不吝色,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上虞县志》是记载王望霖的:“王望霖,家富饶千金,一举施济不吝,尝董筑沙湖塘,无量闸,为一邑保障。捐设社仓,建文昌阁及太平桥,置义塾、义田、义冢,以惠里族。”
王望霖的善举得到了他的小叔王中允的大力支持和捐助,叔侄俩被梁湖当地的百姓称为“小孟尝”。
王望霖从小就聪明,平日也喜欢读书藏书,尤喜吟咏,亦工书法,善画兰竹怪石。
王望霖自从有了万贯家财,在晚年不但用钱捐了一个中书郎做了朝廷的官员。还大兴土木扩建了“老王家”,并筑造了“天香楼”,又收藏了大量的名家字画和古籍,把天香楼修成了藏书楼。
我为自已的父母亲能住在王望霖这位名人的“老王家”,这栋有着二百多年历史的古宅瞻养天年而欣慰。
我还可以告诉这栋文物古宅的旧主王望霖,以后我愿意把这房屋栋捐献给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