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章写作网 >文章写作社区 >家,我那心灵深处温馨的港湾

家,我那心灵深处温馨的港湾

2013-10-18 19:04 作者:流水 阅读量:295 推荐0次 | 我要投稿

时光如流水,转眼间已入雪染双鬓之年。

每当夜幕降临,一轮明月高悬,躺在床上的我,就会情不自禁地涌起一股感慨的思潮,想想自己在喧嚣的尘世,在坎坷的人生之路上,是家在牵着我的手,是兄弟姐妹在帮扶着我,才能平安的走到了今天。无限的感慨,无限的激情荡击着我的心头。啊!家,我那心灵深处温馨的港湾,躲避风雨的港湾,霎时在心中如潮,如歌……

我的祖辈虽然是山东人,却因家境穷困,父亲跟随伯父逃荒东北,几经磨难,最终安家落户于中朝边境的小城安东(后改名丹东),小城不大,但是由于处在边陲重镇,人居复杂,朝鲜人、日本人较多,他们都霸占着市中心一带,中国人大都住在小城的周边及几条沟淌的街道里。因而素来就有:“穷于家(沟)、富八道(沟)、乱七八糟城隍庙(七道沟)”之说。

我的家就在贫穷的于家沟一个十分拥挤的大杂院中,窄巴巴的两间小平房,还是租的。后来,我们兄弟姊妹也都陆续出生在这个家中,从小就被打上了贫穷的烙印,在清贫的道路上挣扎着、奋斗着,寻求幸福的光环……

孩提时,每每看到居住在八道沟的富人们,很是羡慕,尤其是名为“桃花村”、“杏花村”的两条街巷,更是令我记忆犹新的地方。一排排青砖大瓦房的四合院,依着元宝山南坡矗立,青石板铺就的路面,顺坡蜿蜒,桃花村,每家门前都有一棵桃树;杏花村,每家门前则有一棵杏树;每当春暖花开,桃、杏树花蕾竞相怒放,蜂鸣蝶舞,一片亮丽,很是壮观,气派,让人流连忘返。七道沟有一座城隍庙,那里是小商小贩杂居的地方,一天到晚,叫卖声不断,十分喧嚣、倒也热闹。而于家沟,少有富裕的人家,大多数是贫民挤住在一条狭长的沟巷里,自然就显得有些寒酸的拥挤。更一条长长的沟渠流淌在街中,平日里居民不仅将污水倒在里面,还散放着一些居民家养的鸭鹅在里面觅食。雨季山水下泄,沟塘水满,水流湍急,好不吓人,一次,邻居家的鸭子就被沟水冲走,眼看着鸭子在水中无助挣扎的样子,人们顺着沟边追了好远,也没能救起,自然难过了好一阵子,大人们也告诫我们小孩在雨季一定要远离沟渠;冬季结冰时,那里又成了我们孩子的玩乐的场所,几块木板条、两根粗铁丝自制的爬犁,在并不太宽敞的冰面上玩耍,倒也很快活。

解放后,人民虽然翻了身,但由于外有强敌封锁,内又闭关锁国,生活仍然不富裕。特别是我们家子女多,全靠父亲工资维生,日子自然就苦了些,经常生活拮据。记得一次,妈妈不得不狠心将全家唯一的一件值钱的,也是她平时舍不得穿的嫁妆——小皮袄卖掉了,那时的家是清贫的家。

虽然清贫,但父母从不怨天尤人,而处处为我们作出了勤俭、宽容,和睦的榜样,好一点的东西总是留给我们孩子。爸爸所在的工厂在郊区,每天都要先徒步几华里,然后再坐通勤小火车上班,午饭后也不休息,在厂边开垦点荒地,种植点蔬菜,补贴家用。那时,日子过得再苦,妈妈也不会让我们孩子穿露肉的衣衫,露脚的鞋,在父母的操持下,家也到平静、祥和。每每节假日,全家人粗茶淡饭,围坐在父母身边,在清贫中畅谈着期盼,也是其乐融融啊……

记得小学时,第一次参加国庆游行,一双旧解放鞋,一条双膝打着补丁,姐姐穿小了的毛兰裤,借来的白小褂,挺胸抬头,喜滋滋地走在队伍里面。现在想起来,真不知是庆国庆的自豪感,还是第一次参加游行的喜悦?那时的家,在我们心里爸爸就是顶梁柱,妈妈就是主心骨。家就是我们孩子的依靠。

家境清贫、多子女、租住的房屋虽小,可是爸爸、妈妈总是在狭小的空间中,增添一些温馨的色彩。几盆花、几张年画,窗上粘贴着自家剪的窗花。冬季取暖的块煤,实在没地方放置,爸爸索性就在屋内挖了个小小的煤窖,上面再铺上木板盖,用时,掀开木板可取煤,完后,放下木板就当地板用。记得小时候,与弟弟妹妹玩捉迷藏,情急之下,竟然藏在了地板下的煤窖中,出不来了,又急又怕哭起鼻子来了,最后还是在大人的帮助下,浑身脏兮兮的、脸不知是被眼泪还是炭灰涂抹得像个小花猫似地爬了出来,自然引起了一阵哄笑和责怪。

子女大了,一铺炕就连上下颠倒打通腿睡,也睡不下了,父亲不仅在里屋地上打了一张床,而且又在外屋厨房间壁出一个小的不能再小的空间,糊上报纸,铺上床单,拉上个电灯,躺上去却也感到好不惬意!那里不仅是我学习的小天地,也是我习作的摇篮,有很多小说、故事都是在那里——在闪烁着淡淡的、黄色的灯光下阅读的。

那个时期物质并不像现在这样丰富,肉、蛋是平常百姓家菜篮子里的奢侈品,平常很难看到一点肉丝和蛋花的。妈妈为了给上班的父亲和孩子们增加一些营养,就在灶间搭了个鸡窝,特地养了几只小鸡,这可成了幼小的我们兄弟姐妹们一大乐趣了,割草、剁菜喂食,打扫鸡窝,忙的不亦乐乎,天天眼巴巴的盼着小鸡快快长大、快快下蛋呢。当听到“咯咯哒”母鸡下蛋的啼叫,真的比什么都好听,至今我的记忆中还保持着刚下出的,那红红的、热热乎乎的鸡蛋的温度呢!

后来,姐姐和我陆续参加了工作,日子也逐渐好转了,先后出嫁的姐姐,帮助父母在不远处买了一处独门独院的三间瓦房,从此,我们有了自己真正的家。

日子虽然清贫点,但是父母很热爱生活,带领我们捡石头砌了围墙,夹了院。前院种上了一架葡萄,甚是茂盛,夏日乘凉,秋日吃果;听老人讲:每逢“七夕”节,传说牛郎都会担挑一双儿女,穿过由天下众喜鹊搭成的天桥到天宫与妻子织女相会,久别相逢,自然就会有很多柔情蜜意,如果,夜深人静时,在葡萄架下摆上一盆清水,就会偷听到牛郎和织女的对话,说不定还会看到他们的影子呢!儿时的好奇,每每偷看偷听,虽然“屡试不爽”却也“乐此不疲”。现在一想起来,虽然有些引俊不止,却也常常有一丝美丽的眷恋和期盼。

家的后院则种上了一棵梨树和几棵樱桃树,狭小的空间也种了几垄韭菜、小洋葱,十几棵玉米,院墙上则爬满了梅豆;秋季,天高云淡,清风拂面,自然也是我们最快乐的季节,花红果熟,收获着快乐,收获着期望,其乐陶陶。有些瓜果蔬菜自家吃不完,还拿去送给亲朋、邻居品尝呢!

父母常常告诫我们:“家和万事兴,不和受人欺。”还经常说:三个臭皮匠都能顶一个诸葛亮,何况我们家兄弟姐妹多,抱起团来就能御寒取暖,所以,我们弟兄姐妹不论是工作上遇到难题还是家庭中的大事小情,都会回家和父母唠唠,和兄弟姐妹们谈谈,困难大家帮,幸福大家分享,好处不争不抢,互相谦让。从此,这家自然变成了我们全家老少的乐园,不论是星期日,还是节假日,不论是出嫁、娶妻在外居住的,不论是孙男还是嫡女,都会回到这个家欢聚,家,在我们心中是温馨的家,涌动着浓浓亲情的家,是我们心中永远不落太阳的家。

在父母的熏陶下,我们全家老小都很善良,肯于助人,即便是自家困难也很多,也要帮助那些有困难亲朋,特别是在那困难时期,有时就是来我家吃住上十天半月,也没有怨言。在那“四海翻腾云水怒,五洲震荡风雷激,是非颠倒,人妖不分的文化大革命”时期,我们的家有时也成了一些被迫害人的避风港,要知道那可是冒巨大的风险呀!弄不好这个家就会被打上包庇“牛鬼蛇神”的印记。记得,姐姐同事的丈夫,因说话耿直,受到反对派的追斗,无奈躲到我家,达一个月之久;还有一位市里主要领导被打成“走资派”,经常被揪斗,其结发之妻和我的姐姐同在一个小小的文化用品商店工作,就将一些自认为值钱的物品存放在我家,其实,这位领导是个清廉的人,那是什么贵重物品呀,只不过是一些接待外宾客人穿的呢大衣之类的衣物罢了,形势好转后,他又走马上任,官复原职了。当时刚刚读完初中、尚未有独立生活能力的弟弟、妹妹,在“知识分子上山下乡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洪流中,插队落户到边远的山村,接受“再教育”,当时很多有权势或有能耐的人,都想方设法拉关系、走后门,返城到工厂工作或走曲线之途经——参军,到解放军那个当时令男女小青年,梦寐以求的“大熔炉”去锤炼、涂金,服完兵役后,自然而然的会回到城市并会被分配到一个好的工作岗位。虽然,那位领导重权在握,可我们一次也没有去麻烦他,也不曾和他见过面。用妈妈的话讲:“人做善事是不图回报的,要不就不是做善事了。”这句话一直影响着我们兄弟姐妹的成长历程。

也许是操劳过度,后来,年岁已高的父母,不幸患病,先后去世。家,从此失去了栋梁,就像塌了天似的。我们这才明白心中的家,其实就是我们的父母啊,只要他们健在,不论家有多么清贫,多么远,也是温馨的家,父母的胸怀,永远都是孩儿的避风港……

现在虽然我已娶妻生子,有了自己的小家,在改革开放的光环普照下,日子红红火火,越来越好了。可是心中却永远也不能忘记那个由父母、兄弟姐妹构建成的清贫、和谐的大家,它是我们兄弟姐妹成长的摇篮,虽然并没有摇出什么达官显贵,富翁阔佬,但是却摇出了我们的善良、真诚,摇出了我们浓浓的亲情,祥和的希望,温馨的今天,幸福的明天……

相关文章关键词

《家,我那心灵深处温馨的港湾》的评论 (共 0 条)

  • 还没有人评论,赶快抢个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