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之无味,如饮淡水
癸巳蛇年正月初三,阳光明媚。远处的人家时不时传来几阵鞭炮声,已没有前几日那般频繁。除夕、春节,都已经过了。天气转暖,已是残冬了。室内的迎春花也吐出了苞蕾。年,又渐渐的远了。
一年又一年,如今又是站在了一年的开端了。今年还有一段长长的空白等待着我去描绘,我手中又攥满了大把大把盈余的时光,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这是宋朝人的春节。古时风俗,每年正月初一,家家户户点燃爆竹。阖家俱饮屠苏酒,饮后用红布把渣滓包起来,挂在门框上,用来驱邪和躲避瘟疫。并摘下门上的旧桃符,换上贴有门神的新桃符。除夕之夜大家终岁不眠,燃守岁烛,围炉聊天,以待天明,称曰守岁。还有佛堂上供,置天地桌,祭祖,接神……
不知不觉,我们已经丢掉太多习俗了,想起小时候的春节,过年前几个星期,我们就开始兴奋了,掰手计算着日子。爸妈也会为我和弟弟买一些新衣新鞋、玩具、好吃的零食。到了过年那天,妈妈在厨房里张罗着丰盛的年夜饭,爸爸端着一盆浆糊张贴自家写的春联。我和弟弟忙着打扫房间,清理院子,找邻居的小朋友玩耍。晚上,一家人围着小桌子吃年夜饭,看电视,其乐融融。
可是,如今我的春节,再也找不回当初的感觉。没有贴春联,也没有放鞭炮,已经退化为一个简单而丰盛的仪式,提醒人们一年已经过去。也许春节本来就只是一个符号,其中最重要的意义就是家人团聚。听说远在异乡买不到车票的打工者,带上大包小包的行李,载着妻儿,成群结队,浩浩荡荡,集体沿公路骑摩托车回家。千里迢迢,只为了在这一年中最盛大的节日里,赶回家,陪在家人们身边。可若是不珍惜这份情感,因了一些琐事而置春节的深情厚意于不顾,那就是太不应该了。
大年初一那天,去了老子故里鹿邑,游玩了太清宫与明道宫。前去烧香的人很多,皆是焚香默念,匍匐于地,虔诚的祈祷许愿。三毛说,在新年的钟声敲响时,在心中许十二个愿望,默念十二遍但愿人长久,愿望就能实现。孰不知,“人长久”就是我最大的心愿了。手机里依然装满了来自朋友同学的祝福短信,而懒惰的我,都没有予以回复,甚至没有发过一条像样的拜年问候,对不起大家了。
窗前三更侵冰花,檐头一夜湿青瓦。
晨起乍觉冷入骨,却闻迎春花初发。
披衣捧书还泡茶,独将心事暗描画。
唯有闲愁说不尽,千丝万缕绕天涯。
年之无味,如饮淡水。亦如每日家常喝的小米粥和泡的枸杞茶,无悲亦无喜。弃我去者,乱我心者,明日之日多烦忧。每念及此,心中有所触动,追往日,思来者,几欲潸然。终究是写了一些东西来记录这个淡而无味的春节,而连文字也是意兴阑珊,索然寡味。
在被爆竹声惊醒的除夕夜,我突然睁大眼睛,在黑暗中一字一句地念诵着李白的《宣州谢?楼饯别校书云》: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