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疤与木门--1
七八十年代的中国,改革开放的春风刚刚吹起,贫困和荒凉一直蔓延在偏僻的乡村,即使东部沿海的省份也不会幸免。
在远离城市的霓虹灯外的农村,不时的会被掉落了墙皮的土屋和木制的厚实大门划破自己的视野。
那一片片的伤疤是那么的难看、那么的显眼、那么的令人痛心。土和麦秸的混合体就形成了那个时代、那些村庄的混凝土。也成就了一个个家的温暖和一个个成长的艰辛。有太多的孩子望着它,内心在哭,暗暗地咬着牙趴在书前刻苦的允吸着那些可以改变自己命运的精神食。
也是这些伤疤催使着悲痛后的人们开始思考自己的未来。或离开自己的父母,一个背包、一双腿、一双手开始在异乡流浪,留下酸楚的泪水无人可知;或守着伤疤在荒凉而又美丽的土地,种上蔬菜瓜果,赶着牛羊,唱着属于它们的歌在山前游荡
也是这些伤疤,在多年以后却让游子触物生情,它载着泪水飘向儿时父母的身边,那时的生活虽很艰难,但带着伤疤的墙壁却将那份家的温暖紧紧包裹。多年以后伤疤还在,只是少了很多,而父母已不再,带着那痛苦的伤疤遗憾的离开了自己。游子也只有带着对父母的亏欠慢慢的离去。
矮小的木门在一进一出之间实现着自己的价值。宽大的缝隙、厚实的木板、朴素的雕刻给与了无数的家以安全感。它与院墙将一个家彻底的包裹的暖暖的,阻挡着寒风暴雨和陌生人的侵袭。
傍晚,多想听见它木质的咣当声,盼着父母早一点回家。在微弱的油灯光下,祝福着远行的人们在咣当的声后能平安的回到家,结束或是暂停在外的奔波。
七八十年代,在东部沿海的一个省份,有一个偏僻的小村庄。人口不多只有二三百,大多是逃荒落难的老百姓在此停下疲惫的脚步,才行成了这个年轻的小小村庄,这个小村庄只有短短的二三百年。算一算最早入住的人到最年轻的一代也只传了五六代人而已。而村庄到处的落破难以与他的年龄相互匹配,但改革开放的脚步还是在慢慢的影响着这里的大山和贫困怕了的人们。
在解放之前,有一户地主霸占了这个村庄,周围的土地都是地主的。这个村庄被四面土制的围墙所包裹着,围墙上有扛着枪的村民在站岗,还有当时最高的炮楼,至今还树立在村中的一户人家中。四面都是枪口,用土夯筑成土坯而垒成。它是过去历史的最好见证,也是老人们一生坎坷的目睹者。
这个地主家很富裕,于是他想建一个高楼,便将村名改成了x楼。然而事与愿违,他还没来的急就带着遗憾离开了人间。子孙无能,只知挥霍,没有守好家产,也自然没有完成父母的心愿,这个村子便失去了名字的大气。解放后,围墙被彻底的推到,他的子孙也就彻底的放弃了祖训。
和其他落后的农村一样,贫穷无时无刻不再折磨这里的人们。这里地处两市和三镇的交汇处,可以说是三不问的地方,优先发展自然也就没有了影子。而且,治安也相当的差,经常发生两市的打斗和摸鸡偷狗之事。
一条泥泞的破路勉强的伸向远方,在下完雨后积水连片,阻挡着无聊的人们出去聊天。当月儿爬上天空,一汪汪的水被照亮,这时外出的人们可以幸免于鞋子的全湿了。
偏僻的村庄,偏僻的小路,造就了人们的贫苦与无知,思想不能被打开,人们的文化也相当的低。很多都是文盲,和有些识趣的人自嘲自己是睁眼瞎的一样,稍有文化的人往往是很少的。
一家子最多的是孩子,最少的是粮食。平均一家有四五个孩子,再多的粮食分完后也少了好几分之一。养孩子和赡养老人成了年轻父母的心病,往往是自己迈着疲惫的双腿、顶着着无数的压力,扎紧空空的肚子奔波在祖祖辈辈的田地里,脸朝黄土背朝天就是对他们最好的形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