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章写作网 >文章写作社区 >我不用手机

我不用手机

2013-10-23 20:52 作者:刘雨峰 阅读量:361 推荐0次 | 我要投稿

导读:我不用手机的道理其实很简单:就是这么些年一直在外漂泊,是最怕在突然间响起一阵故乡哪个方向的铃声,我一直希望故乡永远都是那么安详而宁静,总是不希望一阵铃声过后遥远的故乡有点什么事或出点什么事,这是一个在外游子最为担心的事情。

前几日远在故乡的文友打电话找我,翻来覆去的折腾几次也没能和我说上一句话。究其原因:是我一直没有用手机。

这么些年不用手机倒成了我的一种习惯,也不知是什么原因,我总是不愿意在猛然间听到那刺耳的"叮铃铃"的声响。还有就是不喜欢衣袋里总有那么一个硬硬的东西,走到那里都不自在,所以索性就不用手机了。

算起来我们用上手机也没有多久的时间,所以很多时候我总是这么想:在没有手机之前的那么长的岁月里,我们的祖先也还是一代一代的走到了现在,既然这样,本身就不善言辞的我不用手机倒也省了不少的麻烦。这里把时空上溯到没有手机和其他电子通讯工具的时代,人类的情感却因为信息的闭塞或者交通工具的不畅通而丰富和提升了精神世界的文化层次。李白是没有手机的人,但是他在撑橹即将驶离桃花潭的岸边时,却猛然听到岸上传来此起彼伏击节而歌的歌声,这时候诗人的眼眶湿润了,望着深湛的桃花潭水便触动了离人的情怀。于是千百年来,那池波澜不惊的"桃花潭水"却成了后人抒写离别情怀的代名词。这情景如果放到现在,大可不必这么折腾,只要李白到了目的地后,打个电话报个平安也就了事了。但如果真的这样,那渊源博大的中国文学史或者在<<唐诗三百首>>中,说不定就会失去一个精美的章节。浅浅的桃花潭也不可能承载如此厚重的文化底蕴。同样,经历一身离乱的杜甫景况自然要比李白要遭得多,我们设想他老人家即使有个二手手机,那话费自然也是成问题的。特别是当他第一时间知道了官军收复了河南河北,定然是对着手机惊喜的说:"啊!是吗,那太好了"之类的话,喜形之色自然溢于言表。但能不能达到"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这种几近癫狂的状态,,这就很难说了。因为他有手机,又在第一时间知道,那整个事件就少了他的神秘性和期待值,于是事件就显得有些平淡,也似乎是意料之中了,事件就不成为事件。同样的道理,九月九日那天,只要拨通一串数字,即使千里万里天涯海角马上便能连通,大可不必劳神费气的去爬山抒怀了。如此说来幸亏那时没有手机,要不然那束茱萸就不会在中国文学史上永远散发悠悠的芬芳。

这样说来手机晚来了几千年倒也是一桩幸事,让我们在有手机的年代去静静体味古人千古的幽思。相比之下,著名文化学者余秋雨先生却是生活在有手机和电子信息高度发达的时代,但余老先生不管是做客央视还是在其他场合都一再的声明他是不用手机和电脑等电子技术手段的人,而这样一位老人,他一支笔,一双脚便把生命的神韵伸进了人类文明的致深部位,不管是<<文化苦旅>>或<<千年一叹>>,一位慈祥的老人就这样一步一步的,一笔一划的去探询,去镂刻了世界文明的沧桑与光荣。就像一位后来的晚辈伸出手痛惜的摩挲慈祥和蔼的老祖母脸上那折折皱皱的印痕一样,心灵与大地原始而情真的接触,情感与灵魂纯净而自然的升华都在没有电子噪音的背景下完成了一个文化学者所应担当的文化责任。

说到这里我必须打住和特别声明了:我不用手机并不是说具备了上述文化大师们特立独行的文化人格。他们是用渊博的文化知识,丰富的人生阅历,强烈的文化责任感和复杂的社会背景将古老的中国文化推向一种不可企及的艺术高度,他们具有的天赋我们是永远也达不到的。我不用手机是不能和他们硬扯在一起的。

我不用手机的道理其实很简单:就是这么些年一直在外漂泊,是最怕在突然间响起一阵故乡哪个方向的铃声,我一直希望故乡永远都是那么安详而宁静,总是不希望一阵铃声过后遥远的故乡有点什么事或出点什么事,这是一个在外游子最为担心的事情;再则就是工作之余闲暇之时,工友们在三缺一的情况下来个电话,那还得极力的编造一个不到场的理由,这也是有些麻烦的。

只是对不起了我故乡的文友,现在想来也是真该和他聊几句的。

[男人树]

相关文章关键词

《我不用手机》的评论 (共 0 条)

  • 还没有人评论,赶快抢个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