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章写作网 >文章写作社区 >黑土上坟

黑土上坟

2013-10-18 21:13 作者:争分夺秒 阅读量:244 推荐0次 | 我要投稿

近几年,父母去世以后黑土很少回去。黑土家里有一哥哥,五十多岁,已经须发花白。黑土出生的时候,父母年龄大了,黑土是在哥哥的背上长大的,在他身上洒过尿,肩上拉过屎,怀里撒过娇。如果没事,黑土很少想到回去看看哥哥。每年清明,春暖花开的时候黑土都要带着妻儿,准备上时鲜水果,和哥哥们一道去父母的坟前点一张纸,烧一柱香,磕三个头。黑土觉得那矮矮的坟头是他心灵港湾。父母是他留在家乡的根,牵着他的心,系着他的情。新年的清明到了,黑土做好了准备,独自起身回乡。出门的时候黑土兴奋地不得了,思念父母思念家乡的感情就更加浓郁强烈。黑土的家乡离县城不远,二十公里路两小时就到了。

哥哥像当年的父母一样,早吩咐侄女煮好腊肉,烙好鸡蛋饼,裁好上坟用的纸,等黑土回来。黑土最近老觉得哥哥越来越像父母,连打电话的内容和语气都像,也许上了年龄的人都这样,喜欢婆婆妈妈,喜欢亲人们都围在自己的身边。黑土一进家门,就看见哥哥满脸堆笑,高兴地嘴合不到一块,仿佛遇到了啥天大的喜事似的,连走路都好像年轻了,跑上跑下的忙碌。

每年黑土家都是最后一家上坟的,这让黑土哥哥内心充满内疚,觉得让父母和先人们春天穿着棉衣,在另一个世界里实在短精神。可是有什么办法呢,黑土是公家的人,不能说来就来的。黑土家乡的习惯,一般都是一大家族的人相约一块上坟,这样显得严肃而隆重。小时候黑土看着别人家浩浩荡荡的上坟的队伍,很羡慕。黑土家祖上一直是一脉单传,除了他和哥哥家就没其他的同族了,人丁单薄。所以每年上坟哥哥都觉得短精神,一定要等黑土来了一块上。

黑土家的坟在北山的脚下,上坟要从村子中间的大路上穿过去。黑土一路走来,觉得今年的家乡比去年漂亮了。路宽了好走了,家家低矮的茅草房全翻修成青砖红瓦的两层楼,红檐红柱红门,门的两边和栏杆上镶嵌着烧制的瓷砖画,在蓝天的映衬下,阳光的照耀下和屋子周围刚刚吐出绿叶的柳树杨树的点缀下,金碧辉煌。可是黑土心里高兴之余,隐隐地有些不安。

咋这么静寂啊?黑土想,没有人声,就连狗吠声也听不见。黑土只能听见他们几个人的脚步声,仿佛回到了洪荒时代。更让黑土奇怪的是,一路走来居然没见着一个人。难道人全出门去了吗?

黑土扭头张望着,转过一个拐,看见一个七十多岁的老太太——爱民家的大婶。柱着拐棍,提二十斤塑料壶水,从西边的小路摇摇晃晃蹒跚而来,一副要倒的样子。凌乱的雪白的头发在风中飘散着。好像好久没有洗也没有梳。黑土紧走几步,扶住老太太说,大婶我帮你吧。老太太放下水壶抬起头,用浑浊的眼光看着黑土,悲切的脸上闪出一丝喜色,像下雨天天空一闪而过的闪电,随即就消失了。她颤巍巍,断断续续地说:“黑土啊!——你爸你娘多有福气,儿孙隔三差五的来看望……却早早晒太阳去了,留下……我们这些没人管的……老不死受罪。唉!……都走了,都……挣钱去了,家里的地,喂鸡……喂猪,都留给我……走了……一天要提几回水。今天你帮了……明天,后天谁帮我呀?!”黑土看见老太太说着眼泪止不住的流了下来,原来浑浊的目光更浑浊了。她推开黑土的手,提着水颤颤巍巍地走了。听的黑土心里酸酸的,想哭。

黑土哥说,这样的事多了,村子里五十岁以下的人无论男女都出门挣钱去了,留下的不是老人就是孩子。上学的孩子,星期天、假期里还要去地里做农活,照看庄稼,不是中午吃饭的时候,看不见人影。平时想串门都没地儿去。有事了帮忙的人都找不到一个。说的黑土心里沉甸甸的,气闷地说不出话来。黑土不禁又仔细地大量起这一座座漂亮的楼房,他实在没想到居住在这里的居然都是些孤苦寂寞的老人孩子。黑土长叹了一口气,不知道是为家乡高兴,还是家乡的悲哀。他想,为什么,我们在追念逝者的时候,却这样不顾惜生者。有那一种纪念的方式,能减轻我们“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悲哀。他不知道那些常年在外挣钱的人们,过清明节的时候,是否想起了,在家里的孤苦伶仃的亲人。

黑土想起了父母活着的时候,十天半月就打电话问他:

“黑土啊,你和娃啥时候回家?”

“没时间!”

“哦,没时间啊?娃也没时间啊?”

父母语气里满是期待和失望。黑土奇怪,当年他咋就没听出来,甚至话都不多说几句,三言两语就匆匆挂掉。

黑土为当年没从父母的言语中感受到对他们的那份浓浓的思念和扯不断的牵挂而自责着。他想,为什么对至亲至爱的父母是这般麻木、迟钝?是因为他们的爱我们从小就承受的太多太多,以至把这看做是生活的常态?还是因为我们压根就没有学会替父母想过?黑土忽然觉得自己太不孝顺了。黑土又想起了每次回家看到的父母的模样——那像小孩子一样,带着兴奋陶醉满足的神情笑眯眯地看他们大吃大嚼的模样。忽然明白对父母来说,能看见儿女的模样,听见儿女的声音,就是天底下最大的幸福享受。对儿女来说,能多回家看看,陪父母说说话,吃顿饭就是最大的孝顺啊。

可是,在父母活着的时候,黑土居然没意识到,黑土想,这让父母忍受了多少寂寞的折磨,相思的痛苦啊。

黑土一路走去,发现很多人家已经上过了。路两边的坟上落满了鞭炮炸过的纸屑,坟头和周围的树上,挂满了红黄白绿几种颜色的长纸条,在微风的吹拂下,吱啦啦的响,好像诉说着儿女们对他们的爱有多深,情有多长。有的经过春雨的洗礼,邹巴巴的退了颜色。

有几处坟,拔光了枯草,填了新土整修一新。坟前放着几束塑料花,醒目,好看。没有烧香,挂彩纸的痕迹,显得特别另类。

黑土哥哥说,这几家去年改信基督教,不按当地的习俗过清明。祭奠先人,表达哀思,学大城市人献花鞠躬,不伦不类。不献祭,不磕头,是啥上坟?

黑土觉得,这样文明环保,挺好。“人们过清明的目的只不过是想通过这样一种形式,表达对祖先的怀念和追思,找出自己生命的根。激发出人们的孝心,对亲情的认同。让以后的生活更和谐美好。”黑土想,“我们追思逝去的祖先,是为了更好的珍惜生命,抚慰生者。献花,烧纸;磕头,鞠躬。形式不同,表达的情谊一样。对待祖先,只要感激思念的心真诚,何必拘泥于形式的东西呢。”想到这儿,黑土看看哥哥,觉得这几年回家少,是多么不对。黑土忽然心生感慨,多少人都是在诸如上坟这一类表面的东西上做文章动心思,而忽略了真正应该做的事啊。

到了坟地,他们点燃鞭炮,香烛。在坟上挂好五彩的纸条。摆上各色水果,时鲜祭品,奠茶奠酒。然后点燃烧纸,跪在坟前,一脸的虔诚和严肃。除了父母,那矮矮的坟墓中的其他人黑土都不认识,然而在熏熏的火光中,黑土却感受到了祖先的血液在他们家一代人一代人之间流传,祖先的思想在他们家一代人一代人的灵魂中沉淀。他仿佛听到了祖先的叹息和呐喊。感受到了祖先的脉搏在他们家那棵参天大树中的律动。

磕过头,哥哥们走了,黑土还坐在坟前看着墓碑上父母的遗像,久久不肯起来,他在暗暗地诉说自己的快乐和痛苦,家里的喜事和变化,和父母进行着超越生死的心灵交流,只有他自己感受到的交流。忽然随风飘来一阵断断续续若有若无的歌声,打断了黑土的思绪,把他拉回现实,黑土心一下子沉重了,眼泪也簌簌地流下来。这歌声是这样的:

“常回家看看,回家看看……”

相关文章关键词

《黑土上坟》的评论 (共 0 条)

  • 还没有人评论,赶快抢个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