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章写作网 >随笔 >情感随笔 >远远的看着

远远的看着

2014-07-14 14:49 作者:黄天骄 阅读量:2914 推荐0次 | 我要投稿

才华横溢,总是溢出来的那部分才好。就像我们说魏晋名士嵇康有个打铁的爱好,但住在铁匠铺附近的老妪没准儿会说,那个光着膀子打铁的小伙子,还会写点文章呢,了不得! 这就是视角的不同了,老妪活在历史里却未必能看得懂历史,走得太深反而被历史的风尘掩埋住了。

我喜欢以观望的姿态去看很多东西。

品鉴类的书籍读过了也不会做更深的探寻,偶尔路过一个不错的拍卖会就进去转转,人家问起来只说随便看看。不过,有的事更感兴趣一些,还是想多知道那么一点。比如《红楼梦》,早就听说中国有个红学会,仿佛很高端,人家说了“要进来必须奉献一生去研究它”,门槛比城墙还高,一听就怕了,不敢再想。对《红楼梦》的解读,论权威有周汝昌的红楼小讲,论通俗流行有刘心武的两部揭秘 ,周汝昌先生精通诗词音律,《唐宋词鉴赏辞典》里有很多篇精彩的评析,刘心武呢,写出了伤痕文学的发轫之作《班主任》,是个有名的小说家。他们对于红楼,都是有感而发,要说专守于此,奉献一生似乎不太恰当。这应该是许多红学专家不承认刘心武“秦学分支”的原因之一,可它在“民间”的火热程度有目共睹。

期末备考时,我经常出现在毕派克的二楼,偶尔听见一些高端商谈,或者学术交易。还遇到过某保健产品负责人和某团长商量演员孙茜,就是《甄嬛传》里的槿夕姑姑做代言的事情。我坐在离这些人不远不近的位置,席间对话听那么一两句,确实会了解到一些东西,很多很无奈很沉重的东西。当我回过神来准备看书时,发现桌子上的广告换了,换成爱奇艺高晓松的新节目《晓松奇谈》。这个健硕的中年男人一下子让我笑出声来。高晓松是极当得起文章开篇“才华横溢”这四个字的。我爱听他,爱读他,更爱他的人生理想:当个不负责任的门客。

“当门客有个好处,就是随便说,反正公子听完,出去跟皇上说,说错了皇上把他斩了,我再去别人家当门客。公子一说对了,皇上高兴了,公子升官了,回来赏我美酒姬妾,也挺好。岁数越大,越没有那种自己要当公子的雄心,我觉得这样挺好。做门客有个好处,就是献言不现身,尽力不尽义,我就说话就完了,献言就完了,但是别献身去,为什么事业献身去,还是别干,尽力不尽义,我能尽点力,哪怕为这个国家也好,为这个时代也好,但是我不尽义,就是我不殉葬,我不陪你一起。尽义这个事就算了,我就是这么生活的一个人。反正什么时代来了我也是给大家当门客,小时代来了,我就聊吃喝玩乐。如果大时代来了,我也可以聊聊天下大事,挺有意思的。”

高晓松因为酒驾进了看守所,左边睡着一个小偷,右边躺着一个黑社会,他进去的时候到处问别人都是干嘛的,怎么进来的,还教看守所里的人写诗。

他就是这么一个人。活的随性,有魏晋风度。

我在毕派克度过了令人喘不过气来的六月末、七月初,而其他时光还算悠闲。三月份去北师大看青春版牡丹亭,排队入场时白先勇先生从面前走过,面色红润,笑容和蔼,我也冲他微微一笑。与我同行的朋友们以及北师大的同学们都没有一哄而上索要签名,我们都保持着恰如其分的崇敬和尊重,自觉为先生让出一条路。

多年前的某一天,白先勇和金庸、余秋雨围坐清谈,何作如端来普洱,叫他们趁热喝。普洱茶顺着喉咙滑过,涤荡肠胃、涤荡心灵。

更早的时候,上好普洱从云南一路向北,运往京城、送进皇宫。

我听着“不在梅边在柳边”的唱词,想起几位文学家、戏剧家清雅的交谈,想象着承载了伟大生态文化的茶马古道当初是何等热闹。演出结束时,我们在台下远远地看着白先勇先生,不约而同的站起来为苏昆的青年演员,为他这么多年来的辛勤付出大声鼓掌。

时光在遥远的冥想里逆转、流淌,我们不要试图去解释什么、拥有什么、铭记什么。抛下负累,只是这样远远的看着就好。

其他人在看啥

    《远远的看着》的评论 (共 0 条)

    • 还没有人评论,赶快抢个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