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章写作网 >随笔 >情感随笔 >突围

突围

2014-07-14 14:52 作者:黄天骄 阅读量:3199 推荐0次 | 我要投稿

从时间来说,“当代文学”指的是50年代以后的文学,而五四新文化运动前后到40年代末期的文学则被称为“现代文学”。文学史的编著是一项浩大的工程,文学本来是很主观的东西,然而文学史却要做出相对公正客观的总结和评定。40天看30页文学史,这个进度曾被妈妈质疑,其实,阅读的艰辛在于,对高度概括的反应迟钝和对大多数涉及作品的陌生茫然。所以为了看懂十页左右的评论,我用一个月时间把鲁迅全集翻了一遍。

再说当代,北京大学出版社的《中国当代文学史》作为十一五国家规划教材,在体例编排上、内容上确实比普通的教材好看。五六十年代的作品我们阅读的也并不多,比较经典的,小说如柳青的《创业史》,赵树理的《三里湾》,姚雪垠的《李自成》第一部(这种说法实在中肯),散文如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还有老舍、曹禺、郭沫若的许多话剧。其中某些作品我在妈妈的汉语教材里读到过。这套教材一共四册,以作品节选的方式为主,最后一册是最“现代”,当然也是小时候兴趣最大的一册,《小二黑结婚》毕竟比《离骚》生动有趣得多。

离我们较近的文学往往更能引起更深的共鸣。不唯时间,空间上也如此。我不爱看《简爱》,觉得它离我太远,妈妈就一页一页给我读,百无聊赖的下午,她坐着读,我躺着听。而我认真阅读的第一本小说竟是纯粹的红色经典《红岩》。“为人进出的门紧锁着,为狗爬出的洞敞开着,一个声音呼唤着,出来吧,给你自由。我渴望自由,但我深知,人的身躯怎能从狗洞里爬出!”这样激昂的诗曾让我感动到流泪,小小的心里产生了大大的英雄崇拜感,虽然这种冲动在后来不那么明显了,但我仍然拒绝太过平淡的、无华的东西,而对宏大叙事、苍劲笔法怀有极大热情。仿佛好文章就该像朱耷笔下的鹰,冷峻的眼神让天地都为之一寒!

童年经历对性格形成的确影响很大,直到四五年级时看到奶奶从北京带回来宋词配画的图册,才真正有了些婉转的、优雅的领悟。而那时,琵琶曲也开始学习《绿腰》和《高山流水》了。

晚上妈妈发qq说,《极品之美》已送到,这是余秋雨的新书,讲的是昆曲书法普洱茶。家里余秋雨的书不少,但对于新作还是特别期待。余秋雨应该是90年代最有影响力的散文家。(虽然他对公众多自称“学者”,“文化人”。)火到什么么程度?鲍尔吉-原野在描述当代中国文学现状时曾调侃过“靠谩骂余秋雨也能博得一条文路”。高中在书店看到一本名为《石破天惊逗秋雨》的书,作者是位老人家了,这本书用诗鬼李贺的诗做标题带着些戾气。全书罗列余秋雨所犯文史错误约200余例,令人叹为观止。

《当代文学史》对余秋雨这样评价:

这种将文史知识与情思、历史踪迹追寻与现实问题思考,将人、历史、自然交融的构思、格局,在当代应该说独创一格。在对某一名胜古迹的观感的同时,也叙述相关的文化历史掌故,并引发出于历史文化的思索,在历史时间的回溯中,让山水和文化踪迹,负载诸多沉重的现代问题,包括时代的兴衰沉浮,知识分子的使命与命运等等。他的文字,本是以苦旅来对抗90年代初散文流行的奢靡甜腻之风,开辟较为恢弘的格局,却也在自己热衷推动的“流行”中,逐渐销蚀着活泼的内在生命和艺术的更新能力。

人还活着,怎么可以说逐渐销蚀、江郎才尽呢?

余秋雨的《苏东坡突围》我看过很多遍,“突围”用得好,穷而后工,豁然开朗!从“拣尽寒枝不肯栖”到“一蓑烟雨任平生”。这是文化人最痛苦的蜕变,最透彻的领悟!

此文收录在《山居笔记》中,余秋雨自述:

写作这本书的最大困难,不在立论之勇,不在跋涉之苦,也不在考证之烦,而在于要把深涩嶙峋的思考淬炼的平易可感,把玄奥细微的感触释放给更大的人群,这等于用手掌碾碎石块,用体温捂化坚冰,字字句句都要耗费难言的艰辛,而艰辛的结果却是让人不能感受到艰辛。

在多人避之不及的政治危难中,狱卒为苏东坡端上一盆洗脚水,余秋雨说,它充满了文化的热度。

当长矛弯刀生了锈,所有偏激、哀嚎、申诉都没有用,我们可以选择用体温去捂化四周的坚冰,在涣然冰释的那一刻,一切虚假俯首于真实,一切对立归于统一。

我们将完成人生最美的羽化和突围。

其他人在看啥

    《突围》的评论 (共 0 条)

    • 还没有人评论,赶快抢个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