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村官是走还是留
日前,笔者看到这样一则新闻,某地区组织部门竭力为大学生村官协调到企业岗位,什么手续都办好了,合同都签了,大学生村官突然说不去报到了。这名“村官”很任性,说不去,就不去了。无独有偶,云南期满大学生村官给省委书记李纪恒留言,说社会单位没人要他,请省委书记给解决编制问题。
事实上,大学生村官中出现这样“任性”的现象是有多方面因素造成的。
“鸵鸟心态”也是大学生村官“任性”选择“考公就业”的原因。新任大学生村官们多是刚出校门不久就踏上了到村任职的道路,缺乏一定的社会历练,在带领群众方面,号召力不够、组织力不强、沟通力不佳;在带头致富方面,市场意识淡薄、开拓意识不足、融资能力不够。虽有创业之心却无创业之能是他们的真实写照。而具有一定经验的大学生村官们,有的稍作尝试碰了壁就作罢,更多的是畏惧创业的艰辛和风险,缺乏“破釜沉舟”的勇气,哪怕有“好娘家”提供再多的创业优惠政策,在他们也是毫无吸引力,鸵鸟心态十足。
毋庸讳言,当前部分高校毕业生投身大学生村官事业本身心态复杂、价值取向多元,为了推动党的经济社会发展的居少,更多的带有一定的“功利性”和“盲目性”,甚至不少人把到村任职作为临时性、阶段性的柔性就业,为的还是考公务员或事业单位的“优惠待遇”,把“村官”经历当作进入公务员队伍的跳板,自认为处于“带薪待业”状态。不少地区在招考机关事业单位人员时会“准备”一些定向岗位面向大学生村官,于是就出现了“两耳不闻村中事,一心只作考公人”的“村官”, 这样的“村官”还为数不少。不少村里的群众更是有如此戏谑的说法:“听说自己村里有大学生村官,但是从来没有见过面。”
除了缺乏服务基层的意识,“编制”至上的思维也是“任性”的一大因素。在部分大学生村官眼中“编制”高于一切,对他们来说,“寒窗苦读”十几年,“扎根”农村五六年,为的还不是那“编制”吗?特别的,村官任职所在村的村两委干部会在一定程度上对他们一定的优待,比如不用坐班,想来就来,村官们每周到村可能就一两天,于是乎他们在村任职期间可以长期“闭门学习”。这样松散的工作氛围造就了他们“机关事业单位内都是一杯清茶一份报纸是一天”的思维,以为考上个编制,就可以马放南山,高枕无忧了,何必去企业“受苦”。所以,在别人眼中的“香饽饽”——不管是组织部门苦心协调安排企业就职还是各种政策促进自主创业,他们都是回以两个字:不去!于是,“好娘家”很“失败”,“苦心”促进村官就业做了无用功。
组织部门要治好“村官”的“任性”病,不再做“失败”的“好娘家”,不妨从多个方面着手:进一步宣传大学生村官的定位,让大学生村官们知道在岗位上该干哪些事;从严管理,严格监督,不能让大学生村官处于“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状态,须知过于宽松的环境不利于他们的成长;认真帮助大学生村官做好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在各类活动中给他们平台和锻炼的机会,从中发现他们的个性特长,从而进行差异化培养,让他们能够在农村自主创业干成一番大事业,或是学好一门技能能够胜任企业的高节奏工作,不再一心只做“任性”的“考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