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家不妨以冬梨自喻
习总书记寄厚望于文艺家。他说:“文艺是时代的号角”“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文艺的作用不可替代,文艺工作者大有可为。”然而,文艺家是否能够 成为“大有可为者”,则全凭自身的勇猛精进,在于自身“不分日日夜夜,那怕千难万难”(齐白石语)的努力献身,艺术家最忌的是朝学执笔,暮已大师的自炫自吹者。大师决不是某些领导人的硬拔、评论家的妄评、拍卖场的黑箱作业所可以造就的。(11月6日,人民日报)
作为艺术家,自身的创作灵感才是自身创作的源泉。而外在环境及社会需求都不是他们应当过多考虑的因素。
对于一般的群众来讲,他们的欣赏水平可能达不到专业艺术家的角度。如果单纯为了市场需求而创造,可能会有短期的经济效益,但这样的作品却很难流芳百世。
真正的艺术家,当然要耐得住清贫,守得住寂寞,本着一颗对于艺术的执着,运用自己的天赋与创造力去认识世间万物,才能创作出高水准、高艺术价值的艺术作品。
对于艺术家来说,年龄不一定和名声成正比。正如同冬梨,在夏天成长,在冬天则供人享用。艺术家往往都是在年老时才能获得更大的名声,他们的画作也和他们年龄以及经验的积累是成正比的。
对于艺术家来说,在年轻的时候,收获不到太大的名声,也是很正常的事情,他们也不必过分忧伤。须知,这些短暂的名声并不会持久,而持久的名声才是他们应当追寻的。加之,名声这个东西只是他人眼中看到的一些虚无之物,又何必为之魂牵梦绕。
对于艺术家来说,在年轻的时候不妨少些与世俗的交往,而多多执着于自己的内心净土,充分运用自己的天赋和惊人的创造力来从事于艺术创作事业。待老年之时,虽然已苍苍白发,但是已经拥有了可以流传于世的艺术作品,这样的人生,也许才是更有价值的人生;而这样的贡献,对于人类艺术事业发展才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作者:烟雨江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