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章写作网 >散文 >经典散文 >吴老师

吴老师

2015-04-10 13:33 作者:老树老茶 阅读量:2810 推荐0次 | 我要投稿

一杯茶,一本手抄讲稿,一个瘦矮的身影,一张薄嘴。

一张嘴,连着肚子和脑子,一肚子的墨水,一脑子的笑话段子,一堂课讲下来,吴老师一鼓作气,学生们一心一意。

将来我是想成为作家的,心性功力还未修成,那无可厚非的小谨慎小排挤早早就养成了小习惯和小毛病。大概作家们都是厌恶评论家的,或至少觉得搞评论的总不该在后面加个“家”。遇到吴老师之前,我也随这些言论的大流。曾和好友戏谑,这世界上有不少动物吃自己的粪便,但究其缘由,一来食源枯竭,二来幼仔消化系统未健全,说起来都是无可奈何之事。可这世上独有一类动物吃同类的粪便,还自鸣得意,夸夸其谈。多喝了几杯,这话是大着胆子说出来的,好友问我这动物是何名姓,我不再多嘴了,喝多的不止我一人,旁边坐着好几个搞现当代文学研究的同学……

吴老师教现当代文学评论,这课我本未修。那日我指桑骂槐,那几位挨骂的同学虽未还口,却一本正经向我推荐这门课,欲教我做人。吴老师的课口碑极佳,学生们不带本不带笔,捧着早饭,却不打瞌睡。他讲莫言讲余华讲鲁迅,讲作品讲历史讲八卦。他讲自己写论文写得疲累,写得心堵,把笔扔到窗外泄愤。转而回头点上一支烟,拧成一团的眉头也便在喷云吐雾间如花一般绽开。稍稍平息,或偶有灵感,再跑到楼下把笔捡回来接着写。“我家住六楼啊,同学们,我今年65啦,同学们吆……”吴老师讲课讲出一身热汗,就像他攥着笔刚刚从楼下爬上来一样。

我有一种特殊的癖好,凡是与文学评论挂钩的课程,凡教课的老师上了年纪,我都想听听他们对八零后作家的看法。初中痴迷郭敬明,高中发烧韩寒,这两位八零后作家的八卦新闻我也时常挂在嘴边当嚼口香糖了。稍稍懂些文学史知识的便大概能为十二世纪以来的主要文学流派做一简单划分,从启蒙到知青到先锋,吴老师的表情带着崇敬和怀旧。到了八零后,老师微微一笑,提不出什么派别概念了。我猜他大约是读过八零后的作品的,可他表现得极为谦逊,“网络时代催生的文学作品在我看来风格独树一帜,以至于我研究了这么多年现当代文学也无法给他们下个定义”,我有些失落,可他忽又眼睛一亮,“当然了,郭敬明看来是长不高了,而这个社会貌似还期待着韩寒的成长。”吴老师总不会让大家失望。

当然,大约凡可称为教授者,必是方正的。吴老师著作等身,前几年刚从省作协荣休,这事我是后来才知道的。两年前,未与老师谋面,早早听说学校一位教授任职作协副主席。我找来电话匆匆隔空拜访,听筒里传来苍老却扎实稳重的声音。那时我发烧文艺烧过了头,总觉得凭着一颗热的发烫的心能征服一切前辈和编辑。专业确认哲学,明明没长翅膀也想飞到中文系去。“老师,我热爱文学,我想成为一名作家。”这话现在听来真觉得是该吃药了。老师在电话里“咯咯”笑出声来,笑得咳嗽起来。我是后来才知道他为什么笑的。中文系培养得是学者,是以文学作品为阵地搞学术研究的科班。我那日的愚行,做一粗俗些的比喻,富婆想找个小白脸结果进了全聚德……

“我们那个时代有理想的人都是手和脚热腾腾的,而这个时代的人怎么这么多脑子热腾腾……”说完,老师挂掉了电话。

其他人在看啥

    《吴老师》的评论 (共 0 条)

    • 还没有人评论,赶快抢个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