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章写作网 >随笔 >读书随笔 >浅论《桃花源记》中“乐”的境界

浅论《桃花源记》中“乐”的境界

2015-09-03 20:08 作者:仁燚堂主人 阅读量:21217 推荐1次 | 我要投稿

桃花源记

陶渊明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这是作者陶渊明所写《桃花源诗》前面的一篇小序。这篇文章已经选入中学课本,可是现在所谓的官方正式的解读是:“文章描绘了一个既无剥削、又无压迫、人人劳动、生活安宁、环境优美的理想社会。通过它,表现了作者对现实社会的批判和对这种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 杨金鼎主编:古文观止全译,安徽教育出版社,585页。]这样的解读表面上看似很合理,其实作者陶渊明想要表达的不只是社会批判这一主题,他要表达的应该是一种“乐”的境界。就文本而言,“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作者知不是借现实的事情来表达,自己悟道的真实感受。“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此句何解?其实很简单,就是不世俗之事所困,必然能达到此境界。后来渔人出了桃花源,报于太守,为何寻不到?渔人世俗物染重,而没有守住此境界而已,作者怕后人误解他的原义,特写一高士:“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即便是当时的世面上所称的高士都很达不到此境界。为何这样说?先来看看他写的《桃花源诗》原诗兹列于下:

桃花源诗

【晋】陶渊明

嬴氏乱天纪,贤者避其世。黄绮之商山,伊人亦云逝。

往迹浸复湮,来径遂芜废。相命肆农耕,日入从所憩。

桑竹垂余荫,菽稷随时艺。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

荒路暧交通,鸡犬互鸣吠。俎豆犹古法,衣裳无新制。

童孺纵行歌,斑白欢游诣。草荣识节和,木衰知风厉。

虽无纪历志,四时自成岁。怡然有余乐,于何劳智慧!

奇踪隐五百,一朝敞神界。谆薄既异源,旋复还幽蔽。

借问游方士,焉测尘嚣外?愿言蹑轻风,高举寻吾契。

此诗,很显然就是在此种境界中所写下的,历史上有没有这样的悟道诗呢?回答是有的,比如朱熹的《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河水来。”又有《泛舟》:“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然而作者只是在此种“乐”境界来回徘徊,不时还会倒退,还不能守住的真实状态。如何得出这样的理解?观古代,尤其是儒学,所讲的就是一种修身。从这个方面来说,也能反映出,当时社会黑暗,因为作者修身已经很高了,却不得重用。当然原因非常多,作者所生活的年代是大乱的魏晋南北朝,而此篇精美的小短文创作于永初二年(公元421年),即是宋武帝刘裕弑君篡位的第二年。然而此时的陶渊明归隐田园已经十六年。所以当时的作者不可能在想到去批判黑暗社会现实,当然作者在“乐”境界中的表达,必然和当时战乱的社会相背离的,否则就不是悟道。查一下陶渊明的家世,祖辈父辈是做太守的,所以在当时,家境早就衰败成寒门之士,相当陶渊明年轻时有“大济与苍生”之志向,但是他生活的时代正式社会动荡不安,军阀混战,统治者加深对人民的剥削和压迫,陶渊明的志向当然就很难实现了,虽然隐居,但也关心国家政事,当然看到刘裕的作为,陶渊明必然会对政治更加不满,然后写下的此手诗。这是从现实的历史层面来说的,但如果就文本,加之儒学的传承,所写的美景,亦不是不可能士这样一种悟道的境界,而此种境界,正是“孔颜之乐”的境界,因为从陶渊明是一个隐者的角度来看,生活必然会很贫困,农耕一辈子,必然如颜回“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然而陶渊明不如颜回在于“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颜回不违仁,时常是在“仁”的境界里面,固然不是不会走出“桃花源”。

然而在此种境界之下,必然能写出很高超的艺术,手法必然也会非常高明,全文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写,渔人想要进入“桃花源”的曲折情景,然而,要进入这样的境界不是那么容易的事,第二部分是写渔人进入“桃花源”里的真实感受,第三部分,写的是渔人离开了“桃花源”,没有守住,功利心太重,而不能守。所用的艺术手法是静动虚实相结合,当然用词必定精到。

其他人在看啥

    《浅论《桃花源记》中“乐”的境界》的评论 (共 1 条)

    • 十一:写的不错,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