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章写作网 >杂文 >文化点评 >大學精神

大學精神

2015-09-03 21:05 作者:仁燚堂主人 阅读量:16836 推荐0次 | 我要投稿

一、修己之根本:三綱八條目

大學開篇就言:“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這是一個過程,即是三綱,說文解字注云:

“剛者,维紘绳也,段注云:紘者,冠維也。引申之爲凡維系之偁。孔穎達云:‘紘者,网之大繩’。商書曰:‘若罔在綱,有條而不紊’。詩曰:‘綱紀四方’。箋云:‘以罔罟喻之,張之爲綱,理之爲紀。’”

總結起來說,剛就是事物的最關鍵部分。朱熹曰:“言明明德、新民,皆當至于至善之地而不遷。蓋必其有以盡夫天理之極,而無一毫人慾之私也。此三者,大學之綱領也。”此三綱與論語開篇第一章有鮮明的對比,與易經開篇乾坤兩卦比較玩味,可得經典之深億。天地定,而有萬物;夫婦定,而有人類;人性定,而不亂。而大學之三綱,即明人性之理,合乎天理而不離道。而論語開篇第一章則論其達到聖人境界的用功和態度與艱難的過程,如果沒有堅強的信心和態度,是不可能達到聖人止於至善之境界的。猶如爬樓梯,不可能一步登天,而是一步一個腳印的走上去,這需要有堅強的信念和崇高之理想才能達到。沒有風雨焉能見彩虹?古之聖賢君王已經為我們找到通向山頂之路,作為後死者的我們,豈能有不走此條大道之理?孔夫子時代,想要達到止於至善之境界,過程的艱難度,是不可想象的。我們現在的條件可能比孔夫子時代好上百倍千倍不講,幾十倍,我想是有的。現在面臨西方的強大勢力,如果我們都不挺起中國之高雅文化旗幟走向世界,如何能在世界立足?觀看郭齊勇先生的公開課時,經常聽到先生說一句話:聯合國討論世界宣言時,討論出兩條:一是:要把人當人看;另一條是孔夫子的“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如今這兩句話都已刻在聯合國大廈門前的石碑上。吾師韓紹正先生也常說:“現在孔子學院已經遍佈全球,作為中華子孫的我們,焉能不走古人聖賢君王之大道?”現在,作為中華子孫的我們,需要的是有堅強的信念。

當然,如何走這條大道?這是一個很棘手的問題,但是我們有路標:“格致誠正,修齊治平”。這既是前面說的八條目: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這八條目中,很容易看到兩字很重要,即“格物”,這是第一個路標,但宋代朱熹却告訴我們說:“右傳之五章,蓋釋格物、致知之義,而今亡矣。”朱子之補文,以窮理偷換格物之義,已被守仁先生破解,但守仁先生也沒留下悟道之文。作為後學的我們似乎有種失落感,此落標何處尋?吾師韓紹正先生對儒學深入研究,補出此文字,我非常認同,並且也按照此路標行走,在這裡我就韓先生之補文茲列出:“所謂致知在格物者,言宜格除吾心之物慾,以致眞知;物慾格除,則眞知自至。眞知至而后意誠,意誠而后心正也。蓋人心之靈,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其心之物慾未格,眞知未至,良心蒙蔽而難至誠;故其德難修明,而於理亦有所不能真知也。大學始教,必使學者,卽凡天下志道之人,莫不因其固有良心保而養之,天賦本善修而明之:充盈正氣,不為物動;謹存仁義,不為事累;格除物化,喚醒良知;以求達于至誠。至誠之下,金石為開,而況性德之至靈乎?學者果能存心仁義,格除物化,則良知見而眞知至矣。真知至,則眾物之表裡精粗無不見,而吾心之全體大用無不明矣。此謂物格,此謂知之至也。”先生之補文,詮釋“格物致知,正心誠意”之功夫,明其大學修身之根基,根基固則離道不遠。如此,入門之路標明矣,“知其先後,則近道矣”!故能明修身而實現內聖,然能實現“修己安人”這一偉大目標。這也是儒學的根本目標,即大學的根本精神,亦是中華傳統文化之精神。

二、全體大用

儒學經典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全體大用,當然大學也不例外。先明其本體,后明其功用。如大學先明其三綱、八條目。后各論其功用。又如論語:開篇同樣如此,先明其三大綱領,即只有向聖人學才能真正得到快樂;如易經:首先是乾坤兩卦,乾為天為父,坤為地為母,如此天地尊卑定而禮生,夫婦定而人生。就像樹木一樣,現有根,然後在發芽長出葉子,最後結出果實。而修身之法亦在其中矣!用四個字來表達就是“內聖外王”或“修己安人”。

很多人在翻開大學這本書時,看到的是三大綱領,如果沒有小學功底或名師指點。大腦中就會形成一個概念,即是好高深的樣子,沒有勇氣讀下去。還有一種情況就是,即便有老師給予指點,本性物染、冥頑不化之人,仍然不會有深刻的認識。當今功利社會之下,人往往都是勢利眼,從中看不到實在之利。學習儒學這些經典有什麼用,君子幾乎窮死,小人富而流油,君子何為?聖人何為?一念之差而走上了不歸之路。在很多時候,眼睛所看到的往往容易欺騙自己的內心,大學以小人心看似沒有用,實則大用,為何這樣說?人來到這個社會上,追求有二:一曰幸福;二曰快樂。這裡的幸福與快樂並不是自欺欺人,而是真正的幸福快樂。人一生下來,上天賦與的本性本來就是快樂與幸福的,所以小孩是最可愛最美最真最善的。而大學之書即教人幸福與快樂。故小人看似無用實而大用。莊子言樹木大而無用而為大用之理,最能說明這個道理。孔顏樂處,我想應該就是此種快樂。

三、大學的精神:修己安人

朱熹曰:“大學者,大人之學也。大學之書,古之大學所以教人之法也。”從這句話可以看出,大學是“教人之法”,可以這樣說,大學這本書,就是教人成人的方法,依次推論的話,不懂得大學修身方法的人是不能稱為一個完全的人的,由此可以看出大學的重要。大學云:“凡傳十章,前四章統論綱領指趣,後六章細論條目功夫;其第五章乃明善之要,第六章乃誠身之本,在初學尤為當務之急。讀者不可以其近而忽之也。”書的結構已經明白,這樣就可以進入書本的內容。那麼學習者如何運用大學論述的方法達到“修己安人”的境界呢?前四章在前面已經有論述,即是明三大綱領,最終達至止於至善之聖境。在這裡重點論述后六章,后六章細論條目之功夫。從格物到治國平天下,第五章“格物致知”功夫已明。現在應明其誠意正心修身之功夫,自修身之前都可以看做是內修的過程,也是大學之書的根本所在,故大學云:“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而自修身以後,則能齊家治國平天下。這幾章可以統稱為安人治國之道,即是“安人”,也可以說是“在親民”,這是為人者必經之路。故我認為大學的根本精神卽是“修己安人”,也可以說是“內聖外王”。所有的功夫至,必能達至止於至善之境。

其他人在看啥

    《大學精神 》的评论 (共 0 条)

    • 还没有人评论,赶快抢个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