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章写作网 >杂文 >文化点评 >淺論孔聖仁教與中國文化之再造

淺論孔聖仁教與中國文化之再造

2015-09-03 20:08 作者:仁燚堂主人 阅读量:15802 推荐0次 | 我要投稿

一、中國文化與孔聖仁教。

何為中國文化?欲知中國文化,必先知中國歷史。錢穆先生在國史大綱·引論中說道:“中國為世界上歷史最完備之國家,舉其特點有三。一者‘悠久’。從皇帝傳說以來約得四千六百餘年。從古竹書紀年載夏以來,約得三千七百餘年。二者‘無間斷’。自周共和行政以下,明白有年可稽。。自魯隱公元年以下,明白有月日可詳。三者‘詳密’。此指史書體裁言。要別有三:一曰編年,二曰紀傳,三曰紀事本末。其他不勝備舉。又中國史所包地域最廣大,所含民族分子最複雜,因此亦形成其繁富。若一民族文化之評價,舉其歷史之悠久博大成正比,則我華夏文化,於並世固當首屈一指。”[ 錢穆國史大綱,商務印書館,1997年10月,1頁。]完備之中國歷史,必能清晰的認識中國文化,但是只知中國歷史還不能全知中國文化,欲知中國文化,還須知“文化”。對於文化,古今很難對其下定義,通常人們所說的文化,是指人類生活而言,把人類生活各個方面的大總匯,稱為文化。但是錢穆說:“此所謂各個方面各種各樣的生活,並不轉指一時性的平舗面而言,必將長時間的綿延性加進去。譬如一人的生活,加進長時間的綿延,那就是生命。一國家一民族各種各樣的生活,加進綿延不斷地時間演進,歷史演進,便成所謂文化,因為文化也就是此國家民族的生命,一個民族國家沒有了文化,那就等於沒有生命。因此凡所謂文化,必定有一段時間上的綿延精神。換言之,凡文化,必有它的傳統的歷史意義。”[ 錢穆:中國文化史導論,商務印書館,2002年九月,231頁。]從這里可以看出一個國家的文化對其國家民族的重要性。吾師韓先生的中國文化概論對文化的定義為:“文化者,人類正文化與眞文化之謂也。故凡人類之正心誠意與正智正力加入者,皆為文化。反之,則為反文化矣反文化之喬作正文化者,偽文化也。正文化健康,故有名健康文化;反文化與偽文化腐敗,故又皆名腐敗文化。”[ 韓紹正:中國文化概論,文化中國第三期,93頁。]韓先生又言:“而文化實質,則為人類精神——理性真情”。錢穆以歷史來談文化,而韓先生以人類理性眞情來與文化下定義,皆為合情合理。如此文化一詞皆明了。何又謂之中國文化?對於這問題,錢穆先生的回答是:“要解答這個問題,不單要用哲學的眼光,而且要用歷史眼光。中國文化,更是長時期傳統一線而下的,已經有了五千年的歷史進程。這就是說,我們國家民族的生命已經綿延了五千年。但是這五千年生命意義在哪裡呢?價值在哪裡?這好像說,一個人活了五十歲,他這五十年的生命意義何在?價值何在?要解答這個問題,自該回看過去五十年中做了些什麼事,他對於社會、國家、人類曾有些什麼貢獻,他將來還有沒有前途。我們同樣用這個方法來看中國民族,這五千年來它究竟做了些什麼,它在向那一條路跑。”[ 錢穆:中國文化史導論,商務印書館,2002年9月,232頁。]在所引此節之後,錢穆先生用了大量的篇幅來談中國五千年來都做了什麼,從而解答了中國文化這個問題。然而韓先生是就中國文化的核心來談,韓先生說:“夫中國文化者,中邦天子與中華天民之道德文明及其人文化城之謂也,亦即中國天子及其華夏人民之傳統文化與傳統文明之謂也。其實質為道德文化、禮樂文化、仁義文化,人文文化、良心文化、誠信文化,亦即人類之模範文化、核心文化及其核心文明也。”[ 韓紹正:中國文化概論,文化中國第三期93頁。]很顯然,此文化之內涵是在禮崩樂壞之前之文化,無疑這才是人類正真之文化。亦是春秋儒學、“孔聖仁教”。如此,則中國文化明了。那麼何為“孔聖仁教”?為何說“孔聖仁教”是中國乃至人類最眞最正之文化?要解答此問題,必先知“孔聖仁教”。“孔聖仁教”即“儒學”,欲知儒學及其儒學經典,必知六經及十三經,[ 十三經:詩經、尚書、禮記、儀禮、周禮、易經、春秋經、左傳、公羊傳、穀梁傳、孝經、論語、孟子。]十三經是公認的儒學經典,也是“孔聖仁教”的根本所在。然而“孔聖仁教”有兩個基本的觀念,一個是仁、一個是禮。禮的基本功用包括三個方面:一、定人倫,所以“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禮不定”;二是為人的行為提供準則,所以“班朝治軍、莅官行法、非禮威嚴不行”;三是為祭祀,提升人的敬誠之心,所以“禱祠、祭祀、供給鬼神、非禮不誠不莊”。[ 羅安憲:中國孔學史,人民出版社,2008年5月,75頁。]孔子在論語·顏淵第十二篇有對禮的論述:顏淵問仁。子曰:“克己複禮為仁。一日克己複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顏淵曰:“請問其目。”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顏淵曰:“回雖不敏,請事斯語矣。”[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2013年4月。125页。]孔子又曰:“天下有道,則禮樂征伐自天子出;天下無道,則禮樂征伐自諸侯出。自諸侯出,蓋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執國命,三世希不失矣。”(論語·季氏)禮與仁是不可分開的,禮的根本是仁。說文解字云:“仁、親也,从人从二。”段玉裁注曰:“親者,密至也。从人二,相人偶也,人偶猶言爾我親密之詞。獨則無偶,偶則相親,故其字从人二。”所以梁漱溟說:“孔子教人總是從孝悌忠信入手,既不說向高玄神妙處,而孔子本人亦絕無超妙神奇的行跡可見。其外面可見的,是謙謹和勤勞;只在必要時偶爾吐露十分自信的話和其生活的暢通。”[ 梁漱溟:梁漱溟集,群言出版社,1993年12月,487頁。]孔子自己也說:“吾志在春秋,行在孝經。”孝者,德之本也。[ 唐 李隆基注 宋 邢昺疏:孝經註疏: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4月,6頁。]漢書·藝文志云:“夫孝,天之經,地之義,民之行也。舉大者言,故曰孝經。”[ 同上,1頁。,]在論語·學而篇亦有云:有子曰:“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所以當樊遲問仁與孔子,子曰:“愛人”。仁的基本含義就是愛人,這種愛是發自內心,是由人的本性所表現出來的真性情。仁與禮,仁與孝,仁與忠恕、仁與社會,乃至仁與政治等等關乎人的各個方面皆是一以貫之的。[ 羅安憲:中國孔學史,人民出版社,2008年5月,84~92頁。]修身以成君子,最高至聖人之止於至善,這是一種精神境界。蒙培元說:“所謂的‘文質彬彬’,並不是或不僅僅是形式與內容的問題,而是一種真實自然而又有文采的人格模型,是內外合一、天人合一的整體性的精神境界。”[ 蒙培元:心靈超越與境界,人民出版社,1988年12月,129頁]綜上所述,“孔聖仁教”是一個由內而向外的修身過程,是一種功夫,是要人去行出來的。這既是“孔聖仁教”,也可說是最真最正的文化。文化之實質,則為人類精神——理性真情,即人文化成之聖果及其聖教之道本——仁義禮智信。[ 韓紹正:中國文化概論,文化中國第三期93頁。]理性眞情者,人類性情之真善、純美與完全者也。凡文化者,當向此方向追求也。然而孔聖仁教包括其全部精神。

二、中國文化發展脈絡。

中國文化本來應該是韓先生所說的,或是錢穆先生從歷史學來回答的一樣,可是現實卻不是想象中的盡乎人意。所以必须先知中國核心文化的發展脈絡,才能真知中國文化。“中國文化本源於天,肇始於盤古氏。傳承於三皇五帝、三王周孔,歷漢唐宋明,間嘗數斷與暴秦、蒙元、滿清,而全盤西化於新文化運動。”按韓先生對中國文化的脈絡論述[ 同上:“秋前王道統一、文化不二;春秋後、禮崩樂壞,百家紛紜。暴秦滅百家而獨行法術,故有焚坑之慘。兩漢恢復,百家未一,明儒暗法,仍存分歧。五胡亂晉,文化兩遷;引佛助道,佛道乃昌。諫迎佛骨,儒學在貶;後五胡亂唐,佛道以亡。宋興半壁,理學微光;趙氏法術,北宋遂亡。南宋再造,復讞道學;元晦遯去,南宋繼亡。蒙元橫掃,儒道兩傷;三教合一,全眞始唱。夷化弗堪,。傳統乃光;上承漢宋,理學復昌。法術權閹,有明乃亡。清兵剃髮,遺民遭殃;大興文獄,滅盡賢良。清化盛極,漢滿偕亡;洋夷問鼎,西化繼倡。全盤西化,中國必亡!萬家墨面,道德潛藏!欲興傳統,先退夷洋;再造中國,萬民永享!”]大體可分為三個時間段,一是春秋前,一是秦朝至新文化運動,一是新文化運動至今。下面分別將每一個階段加以简单論述。

(一)春秋前。

易經·系辭曰:“古者庖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與天,俯則觀法與地,管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按此可知中國文化本源於天,人法天道而設。春秋前,道德自然道德文明。孝經·序曰:“朕聞上古。其風朴略,雖因心之孝已萌,而資敬之禮猶聞。”上古之時,民風純樸。道德仁義生焉,三代之治,道德文明,詩禮文明生焉。故孔子在春秋禮崩樂壞之時,繼先聖之絕學,志在開萬世之太平。乃是中國文化之集大成者,刪詩、書,定禮、樂,贊周易,修春秋,史稱六經,皆傳先王之舊。繼成中國文化道統核心——後世稱為“孔聖仁教”。

(二)春秋後至新文化運動。

春秋至戰國時,孟子得其“孔聖仁教”全體。史记·孟子荀卿列传:“孟軻,騶人也。受業子思之門人。道既通,遊事齊宣王。宣王不能用。適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則見以為迂遠而闊於事情。當是之時,秦用商君,富國強兵;魏用吳起,戰勝弱敵;齊威王、宣王用孫子、田忌之徒,而諸侯東面朝齊。天下方務於合從連衡,以攻伐為賢,而孟軻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退而與萬章之徒序詩書,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其後有騶子之屬。”孟子曰:“予未得為孔子徒也,予私淑諸人也。”(孟子·離婁下)孟子私淑諸孔子並其義,孟子對孔學之繼成與發展,主要在仁政、心性及修養三處。[ 羅安憲:中國孔學史,人民出版社,2008年5月,145頁]就國家而言,孟子以“仁”為源,推行王道,以禮為序,尊賢崇聖。如此,推行中國核心文化的治國理念。個人而言,孟子從性善論著手,先天性善,固有本心,養心修養以成浩然之氣。此即“孔聖仁教”之核心內涵,也是中國文化之主流。然而暴秦用法家,焚書坑儒,六經禁毀,嚴刑峻法。中國文化首次斷脈。兩漢恢復,立五經博士,漢書·儒林傳里說:“自武帝立五經博士,設科射策,勸以官祿,迄於元始,百有余年,傳業者寖盛,枝葉蕃滋,一經說至百餘萬言,大師眾至千餘人,蓋祿利之路使然也。”這樣的局面中,“學術既然定于一尊,經學就成了利祿的捷徑,學術的正宗與政權的正統互相利用,攪在一起了[ 侯外廬:中國思想史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313頁。]”孔聖仁教本是詩禮文明、道德文化。然而統治者為何就用不好呢?上古之時,乃禪讓制,而漢代乃世及制。制度的局限性決定了漢代雖尊儒,但也只能明儒暗法。隨後至滿清,制度之根本沒有變,必然不可眞行中國文化,眞道只能流失在民間。何況還有五胡之亂華乎?

(三)新文化運動至今。

新文化運動的核心思想是:提倡新文化,反對舊文化;提倡新道德,反對舊道德;提倡新思想,反對舊思想,總的來說就是全盤接受西方啟蒙運動的全部思想,細而言之,就是打倒中國傳統儒學思想,本來應該是打倒偽皇帝法術制度,可是把這樣兩千多年以來的法術制度對人民的迫害之罪狀都加之給儒學,歸結為傳統文化的弊端。把禮樂文明、道德仁義文化打為偽道學,從而全盤西化。雖西化,但在民間儒學文化還有遺存,但是加之“文革”十年的破世舊、立世新,徹徹底底的把孔圣仁教的中國核心文化洗之欲浄。改革開放發展至今,人與人之間的不信任,功利物資最大化,教師、醫生無德,貪官橫行,計劃生育等惡毒政策加之民眾。民眾已經幾乎喪失了思考能力,民眾苦矣!如今試圖恢復儒學,阻力甚大,事以至此,禍害難免矣。

三、復興中國文化之必然與意義。

為何要復興中國文化?中國文化的內涵在前已經有了全面的論述,當今社會,已不是中國文化,但是人們在這樣躁動不安的時代,時常也會想到自己的文化。如今經濟在發展,物資在豐富,人們只能按照本能去活著,猶如行尸走肉,活死人。真正的靈魂生命已經死亡。如此,需要中國文化來喚醒人們,把人們從罪之中解救出來,為漂浮的人們找到信仰的依靠。然而今天的我們中國文化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梁漱溟先生說:“中國文化就是禮樂文化”然而現在,中國文化的禮樂,現在已經不復存在,人們在虛無、無聊中度過。故復興中國文化安定中國人的個體生命。當然也只有中國文化能做到這一點。因為中國文化是中國人的精神,如今精神缺失,若不尋回已經缺失精神生命,中國必然面臨弱肉強食、優勝劣汰、人將相食的社會困境。所以復興中國文化是中國生命綿延的前提,否則中國必亡。蔣慶說:“十億中國靈魂在飄蕩”中國人的心靈缺乏安頓,沒有歸宿;中國人的生命缺乏價值,沒有意義。然而古今中外都是通過文化來實現安頓人的生命,西方的基督教,印度佛教等等。離開了特定的文化就不可能存在抽象的或超越神聖的信仰與價值,而歷史上的中國人的生命是通過儒教文化所體現的超越神聖信仰與價值來安頓個體生命的。[ 出自蔣慶先生在廈門大學的演講:儒學的真精神與真價值。]但是自新文化運動以來,新的文化沒有建立,中國文化即將崩潰,如今的中國人的心靈只能飄蕩,故中國人們該到考慮信仰問題的時候了,怎麼辦呢?唯一的辦法就是復興儒學,復興中國文化,復興孔聖仁教,因為孔圣仁教是中國文化的核心,孔聖仁教也稱儒教,古人們把儒教稱為“身心性命之學”與“安身立命之學”,其實就是信仰,篤信道。反求諸己,做好自己,找到人的本質,人生的意義。所以要解決今天中國所面臨的挑戰與困境,必須復興儒學,復興“孔聖仁教”,復興中國文化。

通過復興孔圣仁教,來重建社會道德、民族精神、民族希望、政治合理性。通過復興中國文化來奠定中國的道德基礎。因為在中國的這片特殊土地上唯有孔圣仁教能解決現代中國所面臨的嚴峻挑戰。

四、復興中國文化必復興孔圣仁教之根基。

孔聖仁教的根基何在?孔聖仁教,或稱儒學,或稱仁學、道學,或稱理學,或稱聖學。[ 韓紹正:中國文化概論,文化中國第三期115頁,]根基即是全面繼承孔聖仁教,篤信天道,獨尊聖人,反求諸己,修身立志。唯獨十三經,終身學習,不可當成知識,不可志滿而怠慢。因孔子之道乃天道,一以貫之。故尊道而行,以禮節制,修身以成君子成仁成聖。修身之本,在於孝敬父母,格致誠正、修齊治平。此為孔聖仁教之根基。也是中國文化之根基,故復興中國文化必復興孔聖仁教之根基。

其他人在看啥

    《淺論孔聖仁教與中國文化之再造》的评论 (共 0 条)

    • 还没有人评论,赶快抢个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