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章写作网 >杂文 >文化点评 >上古至秦朝之道德

上古至秦朝之道德

2015-09-04 15:43 作者:仁燚堂主人 阅读量:17723 推荐0次 | 我要投稿

盤古開天闢地,天地明而萬物生。人類產生而勞作,人情世故隨之而產生。聖人法天而作,創設倫理之制度,設族長以解決訴訟之事,教人以明倫理,為民服務天下的公事,此古代謂之朝廷,今謂之政府是也。政府最初是人民推選族長,由於人們在生產和生活中會產生很多矛盾,為了公正的解決這些矛盾問題,讓民眾有個美好的生活環境,於是一個家族先是出現了族長,隨著生產力的發展,需要解決的問題越來越多,不得不建立起一個專門的機構,解決民眾的公事。故孔子稱:政者,正也。是人民推選出來的族長,然後族長自己辦公事的需要,建立合理的結構。是人們解決矛盾最公正的地方,隨後族長就變為天子,因為天生萬物,固然人也是天所生,民眾對選為最有德的人代替天下民眾辦理公事,代天下民眾祭祀上天之德。

上古之時,民風淳樸,共同勞動共同生活,吾師韓紹正先生稱這個時候為道德文明時代。由於後來分配不合理而導致貧富差距,財富掌握在少數人的手裏,於是社會就發生了轉變,夏王朝的建立,叢道德文明時代而轉向文明功利時代,在此之前,井田制與禪讓制並存,這是道德大同社會,而自夏王朝開始,剝削開始產生,根本原因是禪讓制被破壞。固然財富的分配就會出現很嚴重的問題,其結果是有德者管理天下,有德者為天子,民眾幸福;無得者在位,民眾痛苦。故有:“上古道在君相,中古之後道在師儒。”何謂也?世襲制之罪也。以至於有桀紂這樣的暴君無德者在位,天下民眾活於水深火熱。荀子言:“水則在載舟,水則覆舟。”所以有湯武弔民伐罪。而《尚書》所記:“有夏服天命”,這裏的天命是順民心順天意,而推翻暴君還民眾一個太平的生活。並不是所謂的奴隸主為了論證自己統治的合理性。後來的“帝”“天罰”等之類皆為此義,讓統治者和民眾明白,如果在上位而無道,必然是要滅亡,這是一種意識形態,並不是現在人所說的迷信。

當然,社會是不斷進步的,我們不能否認生產力的發展,生產力的發展,利益就會不斷增多,也就是剩餘價值。在位之無德者看到了眼前的這個利,欲望就會變得強大。一發而走上邪路不可收拾。者時不為民眾辦理公事,而是對民眾進行剝削。把財富都集中在自己的手裏,殘暴,貪色和欺騙等各種邪念相聚出現。《大學》雲:“財聚則民散,財散則民聚”。而明德之人,借助天命鬼神上帝對他們進行約束和勸諫禁欲。若不修身悔改,民眾即可“天罰”,把不公之政推翻,從而建立起新的朝廷政治。但是如何能做到明天命、為民眾辦公事呢?惟有修身學儒學,儒學對自然界的規律、人情世故和人性發展,進行品德的教化是最合理的。是人所必須之學,修德高者而在上位,德低者而在下位,以德配位。而這樣的社會在今天看來,是乎是個理想。其實是不為也,非理想也。就像孟子所說的:“挾太山以超北海,語人曰‘我不能’,是誠不能也。為長者折枝,語人曰‘我不能’,是不為也,非不能也。”

儒學言道德化成者,無論是任何的技術和創新,必須通過道德化成而成藝,如此便能流傳至久遠,這也是天道的自然規律,然而經道德化成之技術,必然提高生產力,從而推動社會的發展。如天文、曆法,夏代紀年夏曆至今還在沿用,置閏月來調整季節及其干支紀日,這些天道自然規律被人們發現,被道德化成而服務於天下。在數學上,商代已經採用了十進位;《易經》當中的陰陽用0和1表示,在今天我們所用的電腦01二進位才被發現;有“規”“矩”等字的說明。在農業上商代人已經懂得了陪土壅苗,流水灌溉,釀酒(酒文化)繅絲、績麻;有專門的天文官員,為農業生產提供合適的氣象。各行各業,必須道德化成而哺育中華人民,形成藝而流傳久遠。

西周末年,禮崩樂壞,井田制被破壞,國之不國,君不君,父不父,子不子,臣不臣。子弑父,臣弑君,為己之私利而獻他人於水火,聖人孔夫子正生活在這樣的一個時代,孔子提出了“仁”與“禮”,以恢復周禮,從而用周禮來維護這個社會,最終走向大同社會,這是聖人孔子的志向。但君子道消,小人道長的社會,孔子沒有能實現他的志向,而是把這個使命交給後死者。孔子還提出中庸思想,這是處理人事最合理的方法,稱為帝王心法,亦是修身心法。把仁作為人修身最高目標。這是中國自古以來最早的傳統。而其他學派各得其一端,上古之時本為一家。辯證法思想相聚而出現,被人們認識和接受。故人文主義之時就已經產生。並不是這時期才出現,這是中國的人文精神。

戰國時期,諸侯上下交征利,視禮如教條,或根本就不知道禮是怎麼回事,不尊禮而行,上下僭越,天下大亂,百姓痛苦。後被法家小人利用,看清楚了社會現實,而實行嚴刑峻法,軍功論爵,霸道而統一天下,後雖有很多儒學仁人志士通過說服,譬如影響很大的孟子、荀子。他們想讓統治者實行王道而救天下,但也無濟於事,統治者的眼光只是放在了眼前的利益上,聽尚法家之言,最終走向了滅亡的道路,秦國雖統一中國,但在短短14年而就走向滅亡。後代的各朝各代同樣如此,古人雲“不行禪讓而能治民者,生民以來未之有也。”

於甲午年孟冬潤九月十六日師院初稿

其他人在看啥

    《上古至秦朝之道德》的评论 (共 0 条)

    • 还没有人评论,赶快抢个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