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議蘇軾詞之曠達豪放與婉約
(一)蘇軾的生平
蘇軾是中國文化史上能與屈原、司馬遷、李白和杜甫等齊名。是一顆文壇上的巨星,文壇領袖,影響非常深遠。他北到山東,南到海南島,東到江蘇,西到四川,中部湖北黃岡。他多才多藝。如詩、文、書法、書畫等非常的精通。尤其是詞更是別出機杼。在中國詞的發展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當然,他的作品與他的特殊人生、個性是有很大的關係的。堪稱“文如其人、詩如其人、詞如其人”。所以蘇軾的人生對他的人格和作品的影響應該是最主要的。想瞭解蘇軾作品的真正內涵,就必須要知道蘇軾的人生。
蘇軾,字子瞻,自號東坡居士,四川眉山縣人。出生於庶人家庭,家世至寒。他與他父親蘇洵,他弟弟蘇轍被稱“三蘇”,以建安“三曹”齊名,唐宋散文八大家而蘇家有三。
蘇軾在二十一歲(1056年)開始出川,而李白是二十五歲出川,李白為了漫遊天下,游離名山大川,但蘇軾是為了入仕途,考科舉做官。第二年參加考試,中進士是第二名。因為當時的主考官是歐陽修,曾鞏是歐陽修弟子,蘇軾恰巧與曾鞏是同一年考試,曾鞏其實年齡大了,也考了很多次沒有考上,而這次歐陽修給曾鞏走了後門,跟蘇軾商議說,今年你就讓一讓,本來你應該是狀元,但是曾鞏年齡較大,沒有明說出來。所以曾鞏當了第一名,蘇軾第二名。其實曾鞏的文章寫得也非常好。當時考試的題目是《刑賞忠厚之至論》當時的考官梅堯臣看到了蘇軾的文章非常的激動,評價說:“讀軾書,不覺汗出,快哉!快哉!老夫當避路,放他出一頭地也。可喜!可喜!”。而父親蘇洵並沒有參加考試,可能是因為考幾次沒有考上,不想跟自己的兒子去爭。所以他把自己的文章整理成冊,呈遞給歐陽修,歐陽修看了蘇洵的文章,更是稱讚。稱讚蘇洵是天下奇才,還認為蘇洵的文章超過了漢代的賈誼,還能和太史公司馬遷的文章相提並論。於是就把蘇洵所著的文章呈現給宋仁宗皇帝,皇帝看了之後也是非常的稱讚,妙文妙文,筆一揮,讓天下的讀書人乃至朝中的士大夫都以蘇洵的文章做範文來學習。一時之間,“蘇氏文章擅天下”,從此,書洵和他的兩個兒震動了文壇,同時也推動的歐陽修所領導的古文復興運動。
蘇軾出川二年參加考試中進士,當年二十二歲,本來可以做官,可是在這一年,他的母親陳氏去世,父子三人回家奔喪,蘇軾守孝三年,二十五歲時開始入仕為官,從此就踏上了他在官場上的人生旅途。
二十五歲的蘇軾開始做官,就遇到王安石變法,王安石是新黨改革派,而司馬光是舊黨保守派,而蘇軾呢即不站在新黨又不站在舊黨,所以蘇軾人生屢屢不得意,而是一貶再貶。在王安石變法時,蘇軾任殿中丞直史館判官告院。蘇軾認為王安石變法過於激進,變法應該一步一步慢慢的來,不能冒進,所以蘇軾反對王安石這樣激進的變法,認為王安石變法容易造成社會的動亂。其實蘇軾本身是不反對變法的,只是反對王安石變法太過激烈,所以就上書宋神宗反對王安石變法,對王安石個人進行譏諷、攻擊。所以王安石通過別人彈劾蘇軾,冤枉蘇軾。所以蘇軾感到難以在朝中立足,變要求調到地方上去。於是蘇軾在新黨王安石時,第一次被貶地方上去,先後擔任杭州通判、密州知州、徐州知州、湖州知州。但是朝中新黨並不甘休,一直想把蘇軾貶至死地。於是後來就發生了“烏臺詩案”。烏臺詩案對蘇軾的人生影響應該是最重要的,這時蘇軾已經44歲。說蘇軾在《湖州謝上表》中有所謂愚弄朝廷,妄自尊大,詆毀新法之語,有叛逆之心,然後就被打入死牢。後來因仁宗皇帝的皇后、王安石、蘇轍和蘇軾所做過官的地方百姓念經等營救。蘇軾就被流放到湖州黃州做團練副使,本州安置,不得簽署公判。其實是軟禁在黃州,監視。又因蘇軾喝酒作了《臨江仙·夜歸臨皋》這首詩,朝廷以為他要逃跑,蘇軾此時是還罪人。蘇軾很失落,但是也是蘇軾對人生思考最深刻也是在這一時期,最有名的《念奴嬌·赤壁懷古》《前赤壁賦》《後赤壁賦》。蘇軾在黃州有四年多的時間,後因宋神宗念蘇軾“人才實難,不忍終棄”,於是詔至為汝州團練副使。獲得了自由。
1085年,神宗去世,哲宗繼位,高太后執政,重用舊黨司馬光。召回蘇軾,讓蘇軾做起居舍人升為中書舍人。又為翰林學士知制誥。又因蘇軾堅持實事求是的原則,反對司馬光不變革,司馬光認為他是第二個“王安石”,不為舊黨所容,於是1089年以龍圖閣學士身份出任杭州知州,後又任潁州知州、揚州知州。1093年,高太后去世,哲宗親政,重用新黨,將蘇軾一貶再貶;貶到定州、英州最後至海南島儋州。1100年,蘇軾65歲,哲宗去世,徽宗繼位,重用司馬光,大赦天下,把蘇軾提升至廣西,後又移永州,第二年1101年66歲,死於赦還的路上,結束了蘇軾的坎坷人生。
蘇軾是一個正直的人,多才多藝,不偏不倚,敢於堅持,不從眾;蘇軾是一個勤政愛民,與老百姓很親切,每到一個地方都為百姓做好事;蘇軾還是一個曠達樂觀的人。
(二)蘇軾曠達豪放詞,開創“以詩為詞”的文風。
獨特的人生經歷,人格魅力。才有著獨特的文風,蘇軾便是這樣,尤其是蘇軾的詞,能更好的體現了蘇軾的性格以及蘇軾的思想品格。首先,我們先看蘇軾之前的寫詞作家,看看他們的寫詞風格:
詞的起源在隋唐之際,在中唐時期,文人開始創作詞,但作者很少,作品少,如白居易有十多首。真正的成熟是在晚唐五代,很多詞人,也有詞派。詞是酒邊花下的,風花雪月,親親我我等為傳統,如:
王建的《宮中調笑》、白居易的《長相思》、溫庭筠的《望江南》、韋莊的《菩薩蠻》、晏殊的《蝶戀花》、晏幾道的《臨江仙》《蝶戀花》、歐陽修的《蝶戀花》、柳永的《蝶戀花》以上可以看出詞的傳統是婉約的。哪怕是文豪豪放的詩人晏幾道、歐陽修填詞也是婉約的。詞的境界不是很高,而到北宋蘇軾就不一樣了,開創了詞像詩一樣,寫得非常有氣勢,能寫國家大事,抒發自己的情感。後來影響到了辛棄疾等等大作家。蘇軾開創了“以詩為詞”,突破了“詞為豔科”的局限,擴大了詞的題材;詩句、文句、賦句均可以入詞,打破了過去“婉約”的藝術傳統;打破了過去嚴格的音律束縛,使詞成為一種新詩體;蘇軾的詞意境豐富多彩;蘇軾開創了詞的豪放派。
如《念奴嬌·赤壁懷古》:
念奴嬌·赤壁懷古
蘇軾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
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故國神遊,多情應笑我,早生華髮。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
抒發了蘇軾英雄情懷。又如《江城子·密州出獵》:
江城子·密州出獵
蘇軾
老夫聊發少年狂。左牽黃。右擎蒼。錦帽貂裘,千騎卷平岡。為報傾城隨太守,親射虎,看孫郎。
酒酣胸膽尚開張。鬢微霜。又何妨。持節雲中,何日遣馮唐?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
也是豪邁的英雄形象。也能看出蘇軾的思想樂觀曠達。又如《水調歌頭·丙辰中秋》:
水調歌頭·丙辰中秋
蘇軾
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裏共嬋娟。
還有在黃州時寫的《定風波》:
定風波
蘇軾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
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
回首向來蕭瑟去,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浣溪沙·遊蘄水清泉寺》:
浣溪沙·遊蘄水清泉寺
蘇軾
遊蘄水清泉寺,寺臨蘭溪,溪水西流。
山下蘭芽短浸溪,松間沙路淨無泥,瀟瀟暮雨子規啼。
誰道人生無再少?門前流水尚能西!休將白髮唱黃雞。
與白居易《醉歌》對比,白居易思想人生消極。而蘇軾則是樂觀曠達的。
醉歌
白居易
罷胡琴,掩琴瑟,玲瓏再拜歌初畢。
誰道使君不解歌?聽唱黃雞與白日。
黃雞催曉丑時鳴,白日催年酉前沒。
腰間紅綬系未穩,鏡裏朱顏看已失。
玲瓏玲瓏奈老何?使君歌了汝更歌。
徐州旱災寫的《浣溪沙》:
浣溪沙
蘇軾
徐門石潭謝雨,道上作五首。潭在城東二十裏,常與泗水增減,清濁相應。
簌簌衣巾落棗花,村南村北響繰車,牛衣古柳賣黃瓜。
酒困路長惟欲睡,日高人渴謾思茶,敲門試問野人家。
(三)蘇軾的婉約詞,比宋之前的婉約詞家還要更加“婉約”,寫到相思愛戀也是很美的。
為懷戀妻子而寫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
蘇軾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裏孤墳,無處話淒涼。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
夜來幽夢忽還鄉。小軒窗。正梳妝。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料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松岡。
又如《水龍吟·次韻章質夫楊花詞》為“楊花”翻案而寫的,非常婉約的:
水龍吟·次韻章質夫楊花詞
蘇軾
似花還似非花,也無人惜從教墜。拋家傍路,思量卻是,無情有思。縈損柔腸,困酣嬌眼,欲開還閉。夢隨風揚萬裏,尋郎去處,又還被鶯呼起。
不恨此花飛盡,恨西園落紅難綴。曉來雨過,遺蹤何在?一池萍碎。春色三分,二分塵土,一分流水。細看來,不是楊花,點點是離人淚。
又如《蝶戀花·春景》:
蝶戀花·春景
蘇軾
花褪殘紅青杏小。燕子飛時,綠水人家繞。枝上柳綿吹又少。天涯何處無芳草。
牆裏秋千牆外道。牆外行人,牆裏佳人笑。笑漸不聞聲漸悄。多情卻被無情惱。
(四)蘇軾安於個人的人生現狀,曠達樂觀的人生態度,實事求是,不怕困難,一身正直,進退自如,寵辱不驚。乃古代文人之極也!詞之曠達豪放,而又具清新婉約,美哉!美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