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章写作网 >杂文 >文化点评 >古籍经文与训诂学

古籍经文与训诂学

2015-09-03 21:05 作者:仁燚堂主人 阅读量:18151 推荐0次 | 我要投稿

引言

文字、训诂、音韵,这三门学问是传统小学必须精通的。我现在就一本许慎《说文解字》都没有看完。就来谈训诂学,说来惭愧,但这又是《古代汉语》老师给我们的作业,没有办法也就只能勉为其难说一些我认为的训诂学认识,多数都是引别人的,以此来应付老师布置的任务。

训诂是古代圣人经典的训诫,所以学者顺承古圣先贤的文章语言,以本时代的语言注明解释古代语言应当尊古求真。凡是以古通今,皆可称为训诂,而以古通今的学问,称为训诂学。这门学问能帮助我们明白古人思想及古代社会的发展状况。所以训诂学得最终目的能然后人通古明今。所以训诂学者必须要尊重训诂学得原则,追求和原来的本义接近甚至重合。

而今天我们要恢复传统,必须要有很真的训诂学,让我们明白古圣贤人的经典垂训,知祖先,通古今,明明德,成君子。《论语》云:“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唯有求真,才能发现古代更多美好的语言及先进的思想。在很多的历史文献古籍中,会看到古训、诂训、训故等名称,只是名称不同而实质与训诂是相同的。

训诂为何求真,其实都知道,举个简单的例子:《论语》云:“食不语,寝不言。”朱熹注:“达述曰语,自言曰言。”《诗经傳》云:“直言曰言,论难曰语。”《周礼》云:“兴道讽诵曰语。”注“发端曰言,答述曰语,”按“直言”“自言”“发端”三者,都是没有争论相辩,而“答述”“论难”者二者,都是相论争辩,所以在古代经典之中,言语是有分别的,如果混为一谈,就变成“吃饭睡觉都不能说话”,这就曲解圣人的本义了。所以训诂必须要崇圣尊經、知时明化、横时历史、诚意正心、实事求是、求真求善、述而不作,信而好古、保存或说等原则。

由于古书的年代久远,在加上各朝各代的对古文的破坏与阻碍。所以我们必须去了解更多的训诂知识,更好的更容易的去掌握古书的思想内容,不会望文生义,从而曲解古圣人的文章。

一、训诂学的历史分期

想要更好的掌握训诂学,必须了解其分期。从各个分期的训诂特点,学习各时期训诂学的知识。

(一)胡朴安先生《中国训诂学史》分为六个分期:

(1)、先秦两汉,如《尔雅》、《小尔雅》、《毛傳》《郑笺》《方言》《说文解字》等

(2)三国两晋六朝为一期,如《释名》《广韵》等

(3)、隋唐,如《玉篇》《经典释文》等

(4)、宋元明此期分为二:一是正统派的训诂,二是理学家的训诂

(5)、清,这个时期也分为三:一是训诂学大家,二是训诂学的重要著作,三是训诂方法

(6)近代至今,分为二:一是考证法,二是推测法。

(二)胡先生自己说:“复思此种分法,殊不妥当。”虽然如此分了出来,但不是很肯定。

安徽大学白兆麟教授的《简明训诂学》分了五个时期:

(1)、萌芽时期——春秋战国

(2)、兴盛时期——汉唐

(3)、变革时期——宋辽金

(4)、衰落时期——元明

(5)、鼎盛时期——清至近代

(三)北大许威汉教授的《训诂学导论》也分为五个时期:

(1)萌芽期——先秦

(2)兴盛期——两汉

(3)保守期——魏至唐

(4)中落期——宋至明

(5)复兴期——清

上述三家分期大致相同,唯有唐宋的评判有分歧,我认为许威汉教授的《训诂学导论》分期最可取,其中的内容也比较详细。

二、训诂学内容

了解完了历史分期,当然得进入训诂学的内容。训诂学的大家们对训诂学的内容整理时大同小异的。训诂可以分为“文字训诂”“章句训诂”“语音训诂”“版本训诂”“身世训诂”“典章文化训诂”“方言风俗训诂”等七类。

(一)文字训诂

许威汉《训诂学导论》有说到,文字训诂是训诂学得内容核心,文字训诂,就是对单个字或某个词语词组进行解释。在其他的一些书籍上称文字训诂为训释文字。《辞海》为文字训诂的代表。文字常用“形训”在前面也举了一个例子:言语二字的训诂,这就是文字训诂,在举一个《辞海》的例子:道德二字,《礼记》云:“道德仁义,非礼不成,”疏:“郑注《周礼》云:‘道,多才艺;德,能躬行。’”今谓道德,大而言之,则包罗万象事;小而言之,则人之才艺善行,无间大小,皆须礼以行之。是礼为道德之具,故云:“非礼不成。人之才艺善行,得为道德者,以身有才艺,事得开通;身有美善,於理为得。故称道德也。”《老子》:“道生之,德蓄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王弼注:“道者,物之所由;德者,物之所得。”今通称众人所应遵循之理及行为之合於理法者为道德。还有很多的文字训诂,就不在一一列举了。

(二)章句训诂

章句训诂是对古籍经典的章句进行文意和文字的训释。如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王逸之的《楚辞章句》,赵歧《孟子章句》等,章句训诂的基础在文字,但不单是文字的解释,而是丛文字上升到句读章节,总体上的把握章旨,讨论其义理。

如《中庸章句集注》云:“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朱熹注云:‘命犹令也。性,即理也。天以阴阳五行,化生万物,气以成形。而理亦赋焉。犹命令也。于是人物之生。因各得其所赋之理。以为健顺五常之德,所谓性也 。率,循也。道,犹路也。人物各循其性之自然。则日用事务之间,莫不各有当行之路也,是则所谓道也。修,品节之也。性道虽同,而气秉或异,故不能无过不及之差。圣人因人物之所当行者而品节之,可以为法於天下。则谓之教。若礼乐行政之属是也。盖人之所以为人,道之所以为道,圣人知所以为教,原其所自,无一不本於天而备於我。学者知之,则其於学,知所用力而自不能已矣。故子思於此首发明之,读者所宜深体而默识也。’”

章句训诂,首先是逐句选择重要的字解释,然后串通本章整句的文意,讨论其义理。这和我们今天的翻译颇为相似。不同的是章句训诂以章节句为单位,逐字、逐句、逐节、逐章训释,讨论其文义内涵。所以章句训诂可以包括“文字、语音、版本、身世、典章、文化、方言风俗”等训诂,只是格式不同而已。

(三)语音训诂

语音训诂是对古籍经典文字注明语音,知读音而能明白意思,不同的字形,形同的读音,而意思可取其一。这里有造字六书原则,也有音韵学的内涵。以唐代陆德明《经典释文》为代表,最能反应出语音训诂,当然不只是陆德明的《经典释文》,还有很庞大的著作和大家都涵盖了语音训诂。陆德明的《经典释文》有训诂、文字、音韵三门合一的一部巨作,几乎贯穿整个儒学经典著作。

语音训诂在,先秦之前就已经出现,如《论语》云:“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这是夫子的声训,也是语音训诂。又如《中庸》云“诚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是故君子诚之为贵。诚者非自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成己,仁也;成物,知也。性之德也,合外内之道也,故时措之宜也。”这是《礼记》的语言训诂。

当然还有后来的《广雅》《广韵》《切韵》等的语音训诂书籍。声同而字异,声近义同等等皆称语音训诂。

(四)版本训诂

根据古今不同版本,校读古籍经典,要分时期的求其真义。如前汉传世恶《广雅》讹误很多,后来经过训诂大家王念孙校正训释,正讹五百八十字,补脱四百九十文,复倒序百二十三处,纠谬误七十六处,删衍三十就处,花费了十年时间撰成《广雅疏证》,后来又著有《广雅疏证补注》,还有很多这样的书籍,如《说文》释兄云:“长也。”段注:“浅人谓兄之本义为男子先生,则主从倒置,岂弟之本义为男子而后生乎?”又《页部》释颜云:“睂(mei)之间也。”段注:“各本作‘睂目之间,’浅人增字耳。今正,睂与目之间不名颜。《释名》曰:‘猗嗟名兮。目上为名。’郭注云:‘眉眼之间’《西京赋》名作眳。薛注曰:‘睂睫之间。’是不谓之颜也。若云两睂间,两目间。则两目间已是鼻坙,谓之额,又非颜也。面下曰‘颜前也’色下曰:‘颜气也’是可证颜为眉间,医經之所谓阙,道书所谓上丹田,相书所谓中正印堂也”版本训诂不可忽视,他能帮助我们了解更多的真义。

(五)身世训诂

身世训诂是对著书之人或书中重要人物的身世进行训诂,这样呢个然我们更加容易点的理解经籍及著作的本意。与“知人论世”相似。如:《史记》的《世家》、明清学者为研究《说文》而作《许慎年谱》等,皆是身世训诂。《世说新语》的小故事有多的人物,重要人物的身世训诂是非常重要的。

(六)典章文化训诂

典章文化训诂主要是典章制度,礼教文化的训诂,如《唐会要》,《五代会要》,清朝把《四库全书》列为“政书”等都是典章文化训诂。

(七)方言风俗训诂

中华名族众多,各地风俗不一,所以方言风俗训诂能让我们了解更多的中华民族文化,最早的代表专著有汉朝杨雄的《方言》,应劭《风俗通义》,民国徐嘉瑞《金元戲曲方言考》等,如杨雄《方言卷一》云:“熏、晓、哲、知也。楚谓之熏,或曰晓,齐宋之间谓之哲。”

三、训诂的方法与技巧

形音义三方面来训释文义,这样才能全面的解释文章汉字所含所的真义。所以把训诂的方法与技巧分为三个方面,“形训”“音训”“义训”

(一)、行训

根据字形和物像来训释,如《韩非子》云:“自环为厶,背厶为公。”《说文解字一部》云:“元,始也,从一从兀”“天,巅也,至高无上,从一大”等皆为“形训”

(二)音训

音训也可以称为声训,根据字音与音韵理论来训释经文字义,以汉刘熙《释名》为代表,近代的杨树达的《释名新略例》云:“《释名》音训之大例有三:一曰同音,二曰双声,三曰叠韵。”如《孟子》云:“徹者,徹也”,《礼记》云:“夫也者,夫也,夫也者,以知师人者也”等

(三)义训

根据字形字音和训诂方式,可以分为直训,转训,宛陈,反训四类。每一种举个具体例子进行说明:

(1)直训

如《说文老部》云“老,考也。考,老也。”两字或多字进行直接相训。

(2)转训

如《周礼》云“体國經野”郑注:“体犹分也”两个字义不同,不能直训,要返求根本,转通两字的意思,这样就称为转训。

(3)宛陈

《孟子》云:“恻隐之心,仁也,”“为天下得人者,谓仁”用一句话委婉的陈述某字的字义。

(4)反训

如《尔雅》:“允、展,信也”“展、允,诚也”“允、任、壬、佞也”正义反义能相互训诂,能明白其文字在此环境下的字义。

四、训诂术语

《經籍纂诂凡例》收训诂术语二十八例,齐佩瑢将其变为二十例,而在此基础上增加了二十例,共有四十例。而周秉钧《古汉语纲要》把术语分为四类:说义术语、擬音术语、改字术语、正误术语

齐佩瑢的四十例如下:

1某,某也。(某,某也,某也)2某者,某也(某者,某也,某也。)3某犹某也。4某亦某也。5某谓某某也6某谓之某。7某某月某。某某为某。8某,今谓之某9古谓某为某。(今谓某为某。)10古曰某,今曰某。11某,若(如)今某。12某,某某之称(名)13某,言某某也14某,所以某也。15某,某某之属(类)16某,某属(别)。17某,某貌。18,,某,某声。19某,某辞(词)。20某,辞也。21某,、、、、、、或曰(一日)某。22某作(为)某23古文某为某,今文某为某。24,某,故书作某。25某古字某某同,古声某某同。26某,古某字(某,今某字)。27某某古今字。28某声与某相似(近)。29某读为(曰)某。30某读如(若)某。31某当为(作)某,(声误,字误)。32某,当言某。(当从)。33某之言某也。34读某长言,读某短言(内言外言,急言缓言)。35衍字。36脱字。37互文。38省文。39句读。40未闻。(阙)

其他人在看啥

    《古籍经文与训诂学》的评论 (共 0 条)

    • 还没有人评论,赶快抢个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