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章写作网 >杂文 >文化点评 >先秦自然觀論述

先秦自然觀論述

2015-09-04 15:43 作者:仁燚堂主人 阅读量:18552 推荐1次 | 我要投稿

社會是不斷進步的,思想在原有的基礎之上也會得到推動和發展,創造力也會不斷的增強。在先秦的社會同樣如此,譬如冶鑄技術,推動生產力的改進。出土的商代兵器、農具、器皿等技術讓現代人歎為觀止。人們在農業的生產勞動中,積累了豐富的農業知識;天文曆法的推算,積累了很多的數學知識;文字的完備,推動了文學藝術的發展。先秦以六藝、六經教化民眾,道德文明達到了很高的水準。以至周代末年,禮崩樂壞,諸侯相征伐,古代的倫理關係被破壞,教育也出現了很嚴重的問題。孔子在這時提出了恢復周禮,重建倫理。他拾斯文於掃地,傳道以救助天下,杏壇設教,教弟子以《六經》《六藝》,傳承中華文明傳統。

(一)五行

世界萬物皆由“五行”構成,即是五種特性元素。《尚書·洪範》篇中提到“五行”,即“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潤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從革,土爰稼穡,潤下作鹹(鹹)炎上作苦,曲直作酸,從革作辛,稼穡(se)作甘”。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五行相生相剋,平衡乃生萬物。五行又含陰陽,陰陽合則生物。故“平”即是“和”,據《國語》記載:“夫和實則生物,同則不繼。以他平他謂之和,故能豐長而物歸之,若以同裨同,盡乃棄矣。故先王以土與金木水火雜,以成百物。是以和五味以調口,綱四支以衛體,和六律以聰耳。正七體以役心,平八索以成人,建九紀以立純德,和十數以訓百體”。《中庸》又曰:“。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和乃天地之大德,生生不息,五行天地之自然。《春秋左傳》記載晏嬰對五行的同與和有形象的解說,即:“和如羹焉,水、火、醯、醢、鹽、梅,以烹魚肉,燀之以薪,宰夫和之,齊之以味,濟其不及,以泄其過。君子食之,以平其心。君臣亦然。君所謂可而有否焉,臣獻其否以成其可;君所謂否而有可焉,臣獻其可以去其否,是以政平而不幹,民無爭心。故《詩》曰:『亦有和羹,既戒既平。鬷嘏無言,時靡有爭。』先王之濟五味、和五聲也,以平其心,成其政也。聲亦如味,一氣,二體,三類,四物,五聲,六律,七音,八風,九歌,以相成也;清濁、小大,短長、疾徐,哀樂、剛柔,遲速、高下,出入、周疏,以相濟也。君子聽之,以平其心。心平,德和。故《詩》曰:『德音不瑕』。今據不然。君所謂可,據亦曰可;君所謂否,據亦曰否。若以水濟水,誰能食之?若琴瑟之專壹,誰能聽之?同之不可也如是。”意思是說:如果在水中在加水,那還是水的味道;如果是彈琴,相同的音調,不會產生優美的動聽的音樂,這隻是單一的同;相反如果在水中加上魚和各種作料,然後烹調之,即可做成味道鮮美而不同的湯。音樂也是這樣,只有清濁、大小、短長、疾徐、哀樂、剛柔、高下、出入、周疏等的聲音相城相濟,才能產生一首優美動聽的音樂。

(二)陰陽

陰陽是是伏羲“仰觀於天,俯察於地”而得之,即兩種性質不同的陽氣和陽氣,陰陽相和即宇宙,亦是《易經》中所說的“兩儀”。人們陰陽的變化即四季的變化和萬物的繁茂和凋衰。人們經常用陰陽的變化來判斷吉凶,陰陽二氣相互協調,配合有序,宇宙社會流轉正常,順吉也;陰陽失衡,五行失調,害兇也。故《易經》占卜也是看其變化趨向,來斷吉凶禍福。如《國語》記載:“陽伏而不能出,陰迫而不能烝,於是有地震”。如果人為的去破壞這種和氣,便會遭受害兇禍亂;若順天道,尊禮而行,修己以安仁,修己以按百姓,仁政以愛民,天下和諧,陰陽和諧,五行平衡,天地育焉,萬物育焉。《國語》中的範蠡說:“日困而還,月盈而往”又曰“時不至不可強生,事不究不可強成。得時無怠,時不再來”。因此“從時者猶然救火,追亡人也,蹶而越之,唯恐弗及。”不然“天予不取,反為之災,贏縮轉化,後將悔之。”皆陰陽五行變化值理也。《詩經·魏風·伐檀》雲:“不稼不穡,胡取禾三百里兮?不獰不獵,胡膽爾庭有懸貆兮?”意思是上天啊!你為什麼連飯都不讓我們吃呢?為什麼逼得我們走頭無路呢?其根本原因是德修補夠,或者是不施仁政而造成,違反天理,天道,破壞陰陽,必遭禍患。故《左傳》季良曰:“夫民,神之主也,是以聖王先成而後致力於神”。虢國史嚚(yin)曰:“吾聞之,國將興,聽於民,將亡聽於神,神聰明正直而壹者也,依人而行”。很明確,若不修己以安百姓,仁政以愛民,祭神,神之不享。這也復合天道天理的規定和變化。違背之,亡也。裨竈(zao)通過對星辰出沒的觀察而斷定鄭國將發生火災。子產曰:“天道遠,人道邇,非所及也,何以知之?竈焉知天道?是亦多言矣!豈不或信”。《中庸》曰:“道不遠人,人之為道而遠人,不可以為道。”《中庸》又曰:“至誠之道,可以前知。國家將興,必有禎祥;國家將亡,必有妖孽;見乎蓍龜,動乎四體;禍福將至,善必先知之;不善,必先知之;故至誠如神。”子產所不知也,無德者而祭,非福而易兇、易怨也,天道不可違,應知天命而盡人事,行人道而盡天道,方可知陰陽五行之和平。

其他人在看啥

    《先秦自然觀論述》的评论 (共 1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