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章写作网 >杂文 >文化点评 >儒學“五常”及其普世價值

儒學“五常”及其普世價值

2015-09-03 17:23 作者:仁燚堂主人 阅读量:4013 推荐0次 | 我要投稿

儒教與儒學的普世價值,於當今世界業已再度得到確認。故中國政府資助的孔子學院與孔子課堂,已在世界百餘國家設立,儒教與儒學的普世價值及其所受歡迎程度由斯可見。儒教與儒學又是人所必需之正教與正學,爲整個人類人人之所必需。儒字卽爲人需二字之會意,最能描寫儒教與儒學之偉大內涵,故古代造字聖人用此二字會合爲一儒字,以揭示儒教與儒學之眞義。儒教與儒學以其所講基於人道而又接通天道,爲人類及天下萬物之所必需,故能極具普世價值。其普世價值於我人類最能集中見出者,莫若三綱五常。三綱含義較深,被現代僞學者誤解者亦較深,今此暫不疏理。本文將分五個方面來具體說明五常的普世價值,是誠個人理解,如有不當,還請方家給予指正!

一、“五常”的界說

“三綱五常”是儒學文化的架構。這個詞來源于董仲舒《春秋繁露》一書。“五常”卽是“仁、義、禮、智、信”。說到“五常”必然會想到“三綱”,“三綱”卽君爲臣綱,父爲子綱,夫爲妻綱。也卽是《三字經》:“君臣義、父子親、夫婦順”。意思是君臣以義結,父慈子孝,夫妻和順。當然,在這裡不談三綱,只談五常。“五常”又稱“五典”,出自《尚書·泰誓下》:“狎辱五常”,孔穎達疏云:“五常卽五典,謂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還有一種說法五常卽五倫,謂夫婦、父子、兄弟、君臣、朋友。這個排序是不能顛倒的,先有夫婦而後有父子,有父子而後有君臣,有君臣而後有兄弟,有兄弟而後有朋友。故孔子說: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孟子進而提出“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等五論觀念。而在人倫關係中:父子、兄弟是天定的,是先天的,謂之天倫。天倫是永恆不變的,也是聖人法天地而設的。《道德經》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按照天道自然而定,故人力不能分,永遠是父子兄弟。而夫婦、君臣、朋友是爲人倫。人倫是聖人法效天倫而定,是後天的,是以雙方共同承認爲前提的,故須以德義相合,苟失德義則相分道矣。五常與五倫是密不可分,相互交織在一起的。為人者皆是如此。故五常卽是“仁義禮智信”,稟於五氣、合於天。而仁義禮智四大德這又是四端,而信是在四德都實現的基礎之上得以實現的。

二 、五常之一 —— 仁

人們經常說“仁”是儒學的核心,也是孔子的核心思想,孔子用了一生的時間,教導他的學生及其世人,其核心就是仁,可以說“仁”是一種思想境界,是人生的追求目標。孔子說:“我欲仁,斯仁至矣”,也就是說只要我想行仁,“仁”就會到來。孔子還說“君子之道三,我無能焉: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子貢回答說:“夫子自道也”。在孔子心目中的君子,要具備知仁勇三達德,這才是一個合格的人,而在這其中,仁是根本。蒙培元在他的《心靈超越與境界》中說道:“在孔子看來,能作到智仁勇三者統一,就是君子所應達到的最高境界。他雖然說我無能焉,但子貢卻認為。這是‘夫子自道’,在子貢看來,只有孔子達到了這種境界,在這三者之中,仁是核心,也是統名,仁的境界能夠而且應當包括智和勇二者。從這個意義上說,三者實際上是一個境界,卽是仁的境界。”擴大來說,仁義禮智信,仁其實也是核心,也是統名,是本體,所以“仁”是儒學所追求的最高目標。說道這裏,儒學君子講究的是修身,修身的目標是什麼呢?很多人都會想到《大學》裏所說的:“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誠,意誠而后心正,心正而今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這不就是修身的目標嗎。但這個目標與“仁”又有怎樣的關係呢?我們在回到《大學》的開篇:“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止於至善”,這裏的“止於至善”不就是“仁”的境界嗎?修身目標就是止於至善,也就是說君子修身的目標就是“仁”。當君子達到“仁”的境界時,其實已不再是君子,而是仁人或者是聖人。所以夫子在這裏自謙“我無能焉”。在儒學經典裏面提到“仁”的地方非常的多,尤其是在《論語》裏面,譬如:“仁者愛人”,“克己復禮為仁”,“行恭寬信敏惠於天下為仁:恭則不悔,寬則得眾,信則人任焉,敏則有功,惠則足以使人”。這些具體的落實其實是義的表現,也是仁的具體落實,在下一個方面有具體的論述。孟子以心釋仁,斷言心仁必性善,“惻隱之心,人皆有之,仁也;善惡之心,人皆有之,義也;恭敬之心,人皆有之,禮也;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智也。”四端出四德。所以仁是根本,人生而性善。所以仁者愛人,是具有普遍意義的,蒙培元說:“有了這種境界,就能產生普遍關懷,而不計較個人的利害得失。”這也是孔子所說的志士仁人:“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人,有殺身以成人”為了仁可以付出生命,歷史上的文天祥,他寫的《正氣歌》。不降志,不辱身,這也是仁的具體表現,還有“仁以為己任”、“任重而道遠”等等,人生的價值意義在於此,孔子也很少許人以仁,在他的弟子中更是嚴格,自己也說:“若聖與仁,則吾豈敢”,說到底,人只要活著,只要思想健全,無論做什麼事,就應該以追求仁為目標,勵志做聖人,直到“死而後已”

三、五常之二——義

義,五常的第二位,為什麼“仁”之後是“義”而不是其他呢?義是仁的落實,在前面已有說到。“仁”為體,“義”為用,卽是把義落實到具體的事情上。孟子說:“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義所在。”他的這句話有著很深的內涵,學者當深習而玩味之。很多人認為“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意思不就是說:說話可以不信,做事可以沒有結果嗎?而把後“惟義所在”這句丟掉。不去看原文所說的這句話的眞正意思,斷章取義的去理解,譬如孔子說的“欲速則不達”這句話也是一樣,很多時候人們都會把這句話當作萬能語言使用。所以當我們要到經典中去找論點時,一定要深入理解原文中的意思,然後再引用,避免造成曲解經典而誤入歧途,誤人子弟。這也是義之所在。義是對“仁”的具體落實,進而不偏不倚。孔子提出“義”與“利”是君子和小人的區別:“君子喻于義,小人喻於利”,小人所看重的是這件事情能產生多少利,自己能得到多少。而君子則看到的是義,有所為有所不為,看到的是義之所在,不求回報的多少。所以小人目光短淺,只看重眼前的私利。孔子說:“君子之于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所以義是做事的根本原則,是“仁”的落實。故孟子開口便是“仁義”。

說到這裏,感覺似乎空空的,沒有一種充實的感覺。不妨我們從義的本義去解釋。義的本義是什麼呢?從義的本義能不能看出義是“仁”的落實呢?《說文》云:“義,己之威儀也”段玉裁注:“義之本訓謂禮容各得其宜,禮容得宜則善矣”在看《釋名》云:“義者,宜也,裁制事物,使各宜也”,似乎能感覺到其中有著想通的深意。可以用《中庸》的“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這卽是“仁”。而“發而皆中節,謂之和”,這卽是義。“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大本為“仁”;“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達道為“義”。發出於外而能不偏不倚,謂之義。《易經》云:“利物是以和義,立人之道:曰仁與義”,只要行就與義相關。義還是不義,就看是走捷徑,還是走大道了。當然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那是要包含很多方面的內容的。故“五常”一個也不能少。禮是一個尺度,禮卽是現在所說的大法之本,但卻沒有強制性。天子用治天下的大法卽是禮,禮是靠自覺的,故無強制性。禮是預防犯法的,故必靠自覺;法是懲罰犯罪的,故必有強制性。今天我們還有禮法並稱之說。智是一種能力,靠自己去分辨。如果用仁作指導,用禮去規範行爲,再加上自己做事的能力,“義”也就會實現,而“仁”就會落實。前四德實現,則信德成。而信卽伸張,伸張之至極,進而能實現到達“止於至善”之境,也就是“內聖外王”,修身之結果在於此。

四、五常之三——禮

孔子說:“克己復禮為仁。”意思是說用“禮”規範我們做事,就能實現“仁”的境界。為什麼說用“禮”來規範就能實現“仁”呢?“禮”不管是在古代還是現代,都是社會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規範,西方的“法”也應該在禮的規定範圍內,不合禮的法,我想也應該是非法的。如果道德是人類社會的大體統,那麼“禮”就應該是實現這個體統的大尺度。在孔子之前,有殷禮、夏禮和周禮。大家都知道,周公制禮作樂,以禮樂治天下而天下大治、天下和諧。所以孔子說:“鬱鬱乎文哉!吾從周”。所以《周禮》是最完善的。禮與樂是分不開的,想要達到“仁”的境界,沒有禮,是不可能實現的。所以孔子說:“道之以德,齊之以禮”。這樣盡善盡美的德政,是孔子的目標,也是人類社會的目標。

說到禮,很多人都會想到一般的禮儀,其實禮儀只是禮義的形式。《論語》中記載有這樣一個人,他叫林放,是一個道德很高的大賢人。有一次,他問孔子禮之本,孔子回答說:“大哉問!禮,與其奢也,寧儉;喪,與其易也,甯戚。”孔子又說:“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可以總結為二個字“敬愛”,因為有禮而敬心生,反之,有敬心而遵禮,遵禮便能合於道,與道相合,不就是仁的境界嗎?固然,沒有禮的本質內容,只有一個禮的外表形式,是沒有任何意義的。在孟子那裏,仁義禮智為基本的道德規範,而禮為辭讓之心,是人的德行之一,辭讓之心與孔子回答林放的禮之本有著深意的內涵,辭讓發自本性良心,同樣“敬愛之心”也如此。講禮不得不說荀子,他著有一篇《禮論》,論證了“禮的起源與禮對人類的作用。”歸結為:每個人都在社會中處於一個合理而恰當的地位,這就是禮對人類社會的最大作用,社會才能有次序的進行。每個人必須按照自己的社會、政治地位去選擇相當於其身份的禮。如此便是遵禮。孔子一生對禮非常重視,而且用一生的時間去實現,而對於那些失禮的人,孔子是非常憤怒的,譬如季氏僭用天子八佾之禮。所以孔子在教育弟子說:“不學禮,無以立”。無論是治國還是修身,與禮都是密不可分的。所以禮是社會的一把總尺度,國家和個人素質的高低,我想應該用禮去檢驗,是最適合不過的。

五、五常之四——智

有禮而去做事,必然要有聰惠的大腦,和縝密的思緒。“智”是儒學的道德規範之一,是人性的內涵,是人格的重要品質。“智仁勇”是君子的三達德,定位君子之道。所以孔子說:“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在孟子那裏第一次把“仁義禮智”並提,這是眾所周知的。在前面已有說過,智是一種能力,所以孟子在四端中說:“是非之心,智之端也”是非之心,對於現代的人來說,是非常重要的,是非明,而仁義在。當今社會,是非不明,容易偏離走上邪路。孔子自己也說:“四十而不惑”,說明孔子在四十歲時,是非能力已經全部具備。沒有任何事物能迷惑於自己。這就是智的表現,當然這只是一方面。在《釋名》中說:“智者,知也;無所不知也。”無所不知的智,是爲大智。誰能達到呢?可以說孔子的四十歲達到了。荀子說得更好:“知而有所合謂之智。”合於道合於天,才是眞正的智,亦卽聖賢之大智。

六、五常之五——信

人言為信,大家都知道。不過,這是上古時期,人言而能信;當今之人,已經是言而不可信。所以在春秋時代的孔子,就已經發現了社會變化的現狀。孔子說:“古之人聽其言而信其行,今之人聽其言而觀其行。”言行不一,在當今社會已經是很普遍的。很多人都知道“人無信不立”可是又有多少人去遵守呢?社會風氣的敗壞應該就源於此。孔子說:“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所以信是實現仁的最基本的因素,應該說是一個必經的環節。在前面有說道:信是在前四端都實現的基礎之上,進而實現信,在實現了本性的伸張,發展過來又能達到“仁”境界、聖人的境界。五常之間都是相通相成的。不是絕對的等次關係,所以我們應該把“五常”活用起來,對我們的修身是非常重要的。在《論語》裏提到信的地方非常多,譬如:“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信近於義,言可復也”等等,都說明人活在這個世界上,對於信的思考是非常有必要的。信是治國的根本,再簡單的理解是講信用、誠實、知行合一。如此,四端實現進而信立。君子之道如此,治國之道也如此。此外,這篇論文沒有提到一句普世價值,然此五常是極具普世價值的。在文章當中所說的人類,並沒有指明是某個國家的人,故能包括所有國家之人。世人本離不開五常,所以五常是治國根本,社會秩序的根本,君子修身的根本。

其他人在看啥

    《儒學“五常”及其普世價值》的评论 (共 0 条)

    • 还没有人评论,赶快抢个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