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章写作网 >杂文 >文化点评 >讀孝經之喪親第十八章有感

讀孝經之喪親第十八章有感

2015-09-03 17:23 作者:儒学文化咨询 阅读量:14182 推荐0次 | 我要投稿

子曰:“孝子之喪親也,哭不偯,禮無容,服美不安,聞樂不樂,食旨不甘,此哀戚之情也。三日而食,教民無以死傷生,毀不滅性:此聖人之政也。喪不過三年,示民有終也。為之棺槨衣衾而舉之,陳其簠簋而哀慼之,擗踴哭泣,哀以送之。蔔其宅兆,而安措之。為之宗廟,以鬼享之;春秋祭祀,以時思之。生事愛敬,死事哀慼,生民之本盡矣,死生之義備矣,孝子之事親終矣。”

對於孝經而言,中國自古就將就孝道,但對今天的中國人而言,幾乎失去了他本來的意義。儒學之根本也在于孝,人人皆有之,人人皆有父母,然而子女對于父母的孝,並不是因為要求得父母的愛才去行孝。這是人之常情,如今中國西化嚴重,各種邪說盛行,充塞天地。使人們對於孝道之理解過於偏頗。中國自秦以後,流行一說法,幾乎被人所認可,即是“忠孝難兩全”。其實,孝與忠,本身來說,發心相同,只是所面對的對象不同,一是父母,一是君主,而所謂的“忠孝難兩全”,是對於事而言,因為孝而不 能全忠於君主,是忠君主之難全,然而對於個人而言,不是不忠;因忠於君主而不能全孝于父母,是孝之難全,不是不孝。而孝之關鍵在於在於發心,而事常難兩者俱全,為子女者應思全孝,為臣子者應思全忠,不能兩全之時,為子為臣者內心有愧疚,而不敢以“自古忠孝難兩全”自我辯解。

然而就本章而言,有一事在孔子之時,就有孔子弟子宰我問:

“三年之喪,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為禮,禮必壞;三年不為樂,樂必崩。舊穀既沒,新穀既升,鑽燧改火,期可已矣。”

子曰:“食夫稻,衣夫錦,於女安乎?”曰:“安。”

曰:“女安則為之!夫君子之居喪,食旨不甘,聞樂不樂,居處不安,故不為也。今女安,則為之!”宰我出。

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後免於父母之懷。夫三年之喪,天下之通喪也。予也有三年之愛於其父母乎?”

關於三年之喪的問題,孔夫子是很嚴肅的,根據人情而言,本該如此。就像孔子說的一樣,為子女者,生之三年而免於父母之懷。當今之人不說三年了,可能三天者少矣。還有很多人也批駁孔夫 子所說的“三年無改於父之道”,然而父在從父,在“從”之前,需知善惡,善則從之,惡則諫之;父沒。三年之內,為子者不忍心遽改父之過,三年之後,雖改之而不忍言此是父之過,這就父有過而言者,況其父而無過乎?

關於這一章還有最後一個問題:也就是祭祀的問題,中國自古就有“國之大事,在祀與戎”。祭祀乃是國之頭等大事,祭祀並不是迷信,而是民德厚土,求其心安。去祭祀祖先,並不是需要祖先保佑而得多少利。而是對於祖先的思戀,然而在祭祀之時,最能養其心性,人人皆知,與鬼神交而無誠,則無益。所以孔子有一句話非常精彩:子曰:“禘自既灌而往者,吾不欲观之矣。”或问禘之说。子曰:“不知也。知其说者之于天下也,其如示诸斯乎!”指其掌。祭如在,祭神如神在。人們在祭祀之時,敬心易生,敬心生而誠意在。然而敬是禮之根本,也是孝的根本。其實也是做事的根本,也就是人們常說的“態度”。一件事是否能做成功,其實態度是第一位的。然而祭祀不只是態度的問題,也是天子教民安心之事。子女祭祀父母而心安,國家祭祀而民安,治國之道,在於此,故孔夫子言“不知也。知其说者之于天下也,其如示诸斯乎!”指其掌。治國就像在自己的手掌心里一樣。然而今天很多人都在抱怨,中國當今民風邪僻,很大的原因就在於不行祭祀,還有大行火葬、食品安全問題等不合乎禮法之事,民眾怨聲載道,若現在不拯救之,國破家亡不遠矣!然而拯救之根本在於祭祀,以及合禮安葬之法,安撫民心,恢復儒學,大興教育,懲惡揚善。

其他人在看啥

    《讀孝經之喪親第十八章有感》的评论 (共 0 条)

    • 还没有人评论,赶快抢个沙发